2007年,兩個普普通通的日子,注定會成為對棗莊發展帶來深刻影響的瞬間。
9月5日,華電滕州新源熱電有限公司3.3萬千瓦機組的冷卻塔被爆破拆除,與之同一批被淘汰的小火電,還有濟寧、淄博、東營、濱州等地的一百多臺機組,總裝機容量75.49萬千瓦。此舉,被新華社喻為小火電的“全國第一爆”。“第一爆”估計每年可節煤14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3.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20萬噸。
棗莊小火電企業共有20余家,機組57臺,裝機容量94.72萬千瓦,關停難度大、任務重。棗莊把加快關停小火電機組作為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和山東省部署要求,成立領導小組,與各區(市)簽訂目標責任書,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截至2009年1月,共關停小火電機組18臺,容量64.92萬千瓦,提前超額完成山東省政府下達的“十一五”關停25萬千瓦的任務,完成任務量的2.59倍,占到了全省關停總量的近三成!
11月7日,棗莊市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劉玉祥和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共同啟動了棗莊中聯水泥有限公司立窯生產線的爆破按鈕,9條年產10萬噸的立窯生產線轟然倒地。一次集中爆破如此規模的立窯生產線,在全國尚屬首次,被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稱之為淘汰水泥落后產能的“全國第一爆”。
新型干法是世界水泥工業的發展方向,國家十一五規劃明確要求:到2010年全國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應該達到70%。棗莊中聯水泥有限公司90萬噸立窯生產線的集中拆除,每年可減排粉塵約7000噸,二氧化硫900噸,將對棗莊地區水泥結構調整起到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極大的改善周邊生態環境。
棗莊市政府與中國建材集團共同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發棗莊水泥資源。棗莊中聯計劃利用3年的時間,于2010年建成國內最大規模、占地達1.5萬畝的生態型水泥生產企業。
在2009年底的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棗莊市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劉玉祥算了一筆賬。他說:“2002年,我市水泥產量2500萬噸,產量占全省的25%,但經濟效益只占全省的7%,因為當時我市的水泥產業幾乎沒有旋窯水泥,都是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立窯水泥。近幾年來,我們不斷加大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對傳統水泥產業的改造力度,新上了一批旋窯水泥,促進了水泥產業優化升級。目前,我市旋窯水泥產能已經達到2380萬噸,占到水泥產能的60%以上,初步實現了由水泥大市向水泥強市的轉變”。
為了解除工人后顧之憂,市中區政府決定幫助解決立窯生產線的1000人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該關的關了,該合并的并了,該停工的停了,但破產的企業怎么辦?
甘霖實業公司,1958年建礦,破產之前,人員最多的時候達到6800人,產量最高的時候達到年產73萬。2004年因資源枯竭而被迫破產改制,除棗礦集團安置了大部分礦工外,還剩下800人。“我們覺得不能再為了井下即將資源枯竭而生存了,一定要轉變思路。”要帶領職工闖出一條新路”,2010年8月底,面對大眾網記者的采訪,董事長徐永和如數家珍般地談起了他們的轉變發展發展方式之路。大型節能燈廠、服裝廠、鞋廠、高分子管廠、木器廠、紡織袋廠、汽車濾芯廠等一批好的項目相繼落戶甘霖,江北最大的良種兔養殖基地也完成擴建,還新上了養豬場,建造了一座日產沼氣120立方米的沼氣站,將兔糞、豬糞變污為寶,注冊了“卡珞丹”商標,充分利用兔毛,建成了國內首家兔絨被生產廠,實現了資源循環利用,也讓甘霖人真正嘗到了可持續發展的甜頭。
特別是經過這三年的擴張,甘霖實業公司達到了1870人,安置了大量棗莊市的下崗職工。員工的收入,從原來的三四百塊錢提高到現在月收入平均在1600-1800。生產員工月收入提高到3000塊錢,職工的的幸福指數等各方面都提高。今年上半年總產值已經突破了近1.2億,全年總產值預計能達到3個億,明年的目標是往5個億上沖。
“資源枯竭了,發展的決心不能枯竭,”董事長徐永和說:“近三年,我們光大學生,招聘的大學生,慕名而來的、招聘的,包括集團公司招聘的,安排了47人,這對于我們的發展又注入了血液,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是的,破產、淘汰落后產能意味著犧牲,更意味著新生!
與2008年相比,2009年棗莊煤炭對稅收的貢獻基本持平,只減少了0.2%,但由于對水泥產業實施了結構調整,壓立窯上旋窯,一噸旋窯水泥利潤至少比一頓立窯水泥高出50元,2400萬噸的旋窯水泥就多出來12億利潤,按33%所得稅率計算棗莊多增加稅收4個億。
經濟賬如此,生態賬如何?
2010年8月底,大眾網記者重訪故地,看到就在“全國第一爆”炸掉立窯生產線的地方,一座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的水泥生態園與周圍的青山綠水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中聯水泥的黨委書記介紹說,生態園建成后,帶動了周遍新農村的建設,生態游、農家樂已經讓這里變成越來越多棗莊市民周末休閑的后花園!
算算發展賬更是劃算!
四年回頭看,棗莊市發改委主任楊建國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當時棗莊水泥生產能力為3600萬噸,產量居山東17個地市之首,其中70%為立窯水泥。3600萬噸水泥實現工業增加值30多億元,僅占全市GDP的3%,而能耗占全市總能耗的25%。3%的GDP產出,消耗掉25%的能耗,還給環境帶來極大污染,得不償失!砍掉1000萬噸水泥,只影響全市GDP的1%,但騰出的能耗空間發展煤化工,產生的GDP比水泥至少高出10倍!”
“如果把發展比作賽車,原來只要跑得快就行,不問你用‘幾箱油’,不計代價,不計消耗。現在是只給你‘一箱油’,要想跑得好、跑得快,就必須騰出能耗空間和環境容量,上附加值較高、規模大、稅收貢獻大的項目”,2008年被市人代會選為市長的陳偉形象地提出“一箱油”理論。
既然只剩下“一箱油”,那么就必然要變“有水快流”為“細水長流”。
棗莊要把煤炭開采從支柱性產業過渡到支撐性產業,在積極拉長產業鏈條中尋找新的支柱性產業,實現從“賣燃料”向“賣原料”轉變,就必須控制煤開采量,緊緊抓住價值鏈打造來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讓我們再把鏡頭閃回到2007年1月11日,棗莊全市經濟工作會議現場。
結構調整選擇什么樣的路徑?如何重點發力?
第一條路是傳統產業新型化。對煤炭、建材、電力等傳統產業,要按照‘上大、改中、關小’的發展戰略使其新型化……第二條路是支柱產業多元化。培植新的支柱產業,是當務之急,煤化工、機床、食品加工、服務業等都有可能成為棗莊新的支柱產業。在這些新培植的未來支柱產業中,應該首選煤化工為突破口,因為它關系著棗莊未來的發展!
從價值鏈上看,煤炭產業的鏈條越長,附加值越高。棗莊發改委的同志測算:“如果一噸煤轉化成電力可以增值2倍,轉化為尿素可以增值3倍,轉化成甲醇可以增值4倍,轉化成醋酸可以增值10倍,轉化成醋酸丁酯可以增值40倍,轉化成二醋酸纖維素可以增值近80倍。
如果按照棗莊煤化工產業發展規劃(“十一五”末至“十二五”),煤化工將取代煤炭成為棗莊第一大支柱產業”。
此時,棗莊已經初步被國家發改委納入全國七大煤化工基地,國家發改委對魯南煤化工基地建設的規劃是,甲醇產量將達到800萬噸、尿素產量將達到100萬噸。如果按照這個產量來算,屆時煤化工產業的銷售收入將達到1000億元,工業增加值將達到600億元,提供的稅收將達到80億元。根據這個規劃計算,800萬噸甲醇需要消耗2000萬噸煤炭。這些煤炭如果直接賣出去,只能賣到80億元左右。而如果把這80億元的煤炭轉化成煤化工產品,可以實現1000億元的銷售收入。
80億如何變千億?
會議對棗莊水容量的資源優勢、市場容量的區位優勢、環境容量的發展優勢等煤化工關鍵三要素一一進行了科學的分析,最終確定“穩定尿素,做大甲醇,做深醋酸,儲備開發二甲醚、烯烴”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