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面上看,世博會留下來5.28平方公里的土地和部分世博場館,直接帶動的旅游經濟效益超過800億元。但世博會對中國的影響,遠遠超過經濟層面,它未來必將對中國的外交、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產生持久且深遠的影響——“后世博”時代大幕已啟。
上海世博會從2000年開始申辦,到2010年10月底結束,歷時達7年之久,已經深刻地改變了這座城市。
按照國家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實現這一戰略目標,雖然還有10年,但時間也相當緊迫。同時,上海還面臨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嚴峻考驗。
世博會誕生160年來,歷來是舉辦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助推力,是新興產業發展的 “孵化器”,也是經濟轉型的“推進器”。本屆世博會展示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方向,向低碳文明的自覺轉型,對上海來說是及時雨,也是轉型的指南針。
世博會對上海轉型的推動,當為世博會留給上海最大的遺產。
上海新問題
世博會召開的時間,正處于上海轉型的關鍵時刻。從歷史上看,這并不是上海的第一次轉型。
早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就已經是遠東第一大都市。彼時的上海在工商業、金融證券業、對外貿易和市政建設方面領先全國。
及至新中國建立,上海又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工業城市。這可看成是上海的第一次轉型:從舊中國的遠東金融貿易中心成功轉型為新中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改革開放后,上海才發現,自己已經嚴重落后于其他國際大都市,被擠出第一陣營。而且,上海也沒有能夠進入改革開放的第一梯隊,落寞十年,風光不再。因此,鄧小平曾經坦陳:“我的一個大失誤就是搞四個經濟特區時沒有加上上海。”
到1990年浦東開發,20年來,上海進入高速增長期,GDP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幅,生產總值增加18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了14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首位。城市建設水平、教育醫療水平、科研創新能力、國際化程度等多項指標全國領先。這可看成是上海的第二次轉型:通過大膽開展土地批租、積極探索投融資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了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上海從工商業城市成功轉型為現代化的經濟中心城市。
然而,上海過去20年的高速增長,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基礎上的粗放型增長;是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出口帶動的外延式增長;是高增長低效益、高GDP增速低居民收入增速的不可持續增長。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暴露了這種增長模式的缺陷及對上海發展的制約。2008年,上海GDP增長率為9.7%,17年來首次跌入個位數。2009年GDP增幅8.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并為1992年來的歷史最低。
正如上海市市長韓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的那樣,過去20年的發展,主要是依靠投資拉動,這種外延式的發展模式已經走不下去了。上海的土地、資源、環境,都不允許延續過去的增長模式。所以,上海未來的投資將會回落到一個較低的水平,上海未來的經濟只能是適度增長。在這個前提下,上海要更加關注轉方式、調結構,通過結構調整來促成上海經濟的新一輪轉型。
事實上,上海主政者早已看到這一問題。2007年秋,俞正聲赴任上海市委書記。經過密集調研,他提出上海新的發展理念:“當前,上海的經濟正處于轉型期,努力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上海在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同時,傳統優勢產業,比如鋼鐵、石油、化工、汽車等在全國具有引導作用的行業,也要在現有基礎上逐步增加研發力量,繼續取得新的發展,兩者是并行不悖的。”
30年一個輪回。金融危機的沖擊尚在持續、世博后發展動力減弱、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社會矛盾加大,上海要發展,已不得不轉。
正如韓正所言:除去崇明島,上海土地面積只有5300平方公里,2009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00多億元,投資密度將近一平方公里一億元!從國家的角度來講,一個地方如此高的投資密度,是非常不科學的。從地方來說,主要依靠投資拉動也是不可持續的,因為空間已經沒有了。上海還可能保持10%、20%的增長嗎?不可能的。
世博會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背景下來到上海。
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教授對《上海國資》表示:“以世博會展期結束為區分點,世博效應可以分為前效應和后效應。從經濟角度看,世博前效應主要包括籌辦期投資效應和展期需求效應,世博后效應是指世博會結束后的長期持續效應。世博后續效應的作用,使得世博會結束后可能出現的經濟回落幅度較小,而后續效應時間周期很長,至少有10到15年,之后還將影響很長時間。”
世博會答案
孫元欣認為,上海世博會的投入由三部分組成,第一是關聯公共事業投入,含軌道交通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估算約2000億元;第二部分是世博會組織者和參展方的投入,約為366億元;第三部分是參觀者費用,估算為1266億元,不包括參觀世博會的門票費用。
按照平時的乘數效應測算,乘數系數為4.396,上海世博會投資和消費誘發的生產總額為15968億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將在世博會后釋放。
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世博會將對中國經濟發展理念的深刻改變。
目前,上海在生產、消費、流通等領域都處于高碳狀態。上海推行低碳經濟對全國其他省市而言,具有示范效應;對世界而言,具有減緩世界在碳排放問題上對中國的壓力;對上海本身發展而言,具有重構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肖林認為:“未來十年,世博的戰略影響,將全面融入上海城市發展總體戰略中。上海將完成四大戰略轉變——向服務經濟結構戰略轉變,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戰略轉變,向全球城市網絡節點戰略轉變,向現代城市發展模式戰略轉變,而世博會將在這四個方面都起到推動作用。”
事實上,世博會對上海轉型升級的助推作用早已顯現。2009年,上海完成結構調整項目近850項,淘汰產值296億元,向外轉移不適合發展的工業產值達300億元。
根據國際經驗,一般的城市經濟體或小國經濟體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進入“第四個十年”,GDP增速普遍放緩。例如,我國香港在1961年至1988年的28年間,GDP平均增速達到9.2%,而在“第四個十年”,GDP平均增速滑落至3.55%。
在經歷了從1979年到2008年的高速增長后,當前上海經濟具備類似的發展特征,即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同時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外部需求對經濟拉動作用下降。
因此,上海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希望已經不大,必須重新尋找發展的動力。從投資拉動轉向創新驅動,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導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行低碳經濟,是上海能否避免或扭轉“第四個十年”經濟增速下滑趨勢的關鍵。
上海市政府流通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汪亮表示,上海未來的經濟規劃,必須要把歷史形成的區域產業資源稟賦與發展結合起來,上海必須要從重建設向重功能轉變,重視城市的功能提升。
《上海國資》采訪的多位專家,都重點強調了創新的重要性。世博會誕生之初的目的就是為了展示創新,創新是解決金融危機最關鍵的因素,創新能恢復信心,創新能幫助走下坡路的企業找到新的增長點,創新也能讓政府組織提升更高的效能。
歷史的遺產
孫元欣認為,世博遺產更主要地體現在世博效應上。
他認為,世博會留給上海的遺產,可以從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兩個方面來分析。他認為,本屆世博會形成的物質資源有:一是世博標志性建筑和園區。二是世博科技與產業化,包括能源開發利用、新材料和機器人、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健康科學技術、海洋與空間科技、環保科技、智能化城市管理、展館和多媒體展示等八大類科技。三是城市新景觀和空間布局,包括新外灘景觀、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新興創意園區、會展旅游業、大事件產業等。四是城市大事件服務能力和設施,包括上海航空、鐵路、公路總客流量和服務能力,上海酒店賓館總床位數、城市公共交通體系日載客量,上海零售餐飲外來消費服務設施。五是長三角交通和信息網絡,包括長三角城市群兩小時交通網,同城效應,產業布局的重構,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等。
以交通建設為例,在辦世博的過程中,上海已有十多條軌交線、280多個站點,全長達420公里。此外,上海的兩個機場也得到擴建,這些設施在世博會后,都會對上海的發展和經濟轉型繼續發揮作用。
而世博會展示的規劃科技、生態建筑、低碳等前沿性、戰略性、開創性新技術、新理念,將對上海搶占新一輪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上海“十二五規劃”,到2015年,上海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規模將翻番。
孫元欣認為,世博會留下的大量非物質資源更為寶貴:包括世博主題和主題演繹。國際交往與城市形象,上海城市形象的提升,國際友好城市網絡,國際組織的聯絡,國際著名文藝團體的交流。城市精神和志愿者精神,如創新精神、城市文化歸屬感,市民參與等。專業隊伍、知識和經驗,如上海世博局、城市大事件管理部門、世博運營公司等在世博會運營中形成的人才隊伍。城市管理制度和方法,如政府跨部門工作系統,食品安全保障系統,軌道安檢系統等。城市和區域合作模式,如世博旅游合作模式,長三角城市群合作,中國大城市合作模式等。
青年學者于今告訴《上海國資》,從精神層面上來說,世博會的貢獻更是難以估量:它拓寬了上海乃至全國人民的視野,加強了把握未來經濟科技文化發展趨勢的能力,這將使得一代人的思維觀念、行為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另外,也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上海乃至整個中國,提升了國家的國際政治、經濟地位。
就在這種效應下,近日,普華永道針對21個世界級大都市展開的“機遇之城”問卷調查中,在外商直接投資、金融價值以及創造就業機會項目的數量這三項指標中,上海均位列榜首。
事實上,上海的城市轉型既與經濟轉型相關,也與社會轉型分不開,沒有世博會在物質和非物質方面如此厚重的歷史遺產,上海談轉型也只能落入空談。
而更多的人也在思考,世博會之后,能否實現長三角地區整體發展戰略對接、產業發展和城市功能布局、貿易生產方式等方面的聯動,各地方政府的博弈仍將是一個關鍵因素,長三角發展要實現從競爭到競合,路途還有很長。世博會的遺產如何真正用好,依然需要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