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碚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理解,發展應以人為本,必須以滿足人的需要為目的。那么,什么是人的需要,一般認為是“衣、食、住、行”等消費需要。其實從經濟機理上看,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也進一步顯示了,人的需要不僅具有自然性(物質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經濟性和社會性。從經濟性和社會性看,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第一需要是就業,而能否就業,又取決于就業能力,以及從事生產的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如果缺乏就業能力,或者從事生產的企業沒有競爭力,就難以實現就業。所以,工業化的過程本質上是為勞動者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過程,具體說就是使農業勞動向工業勞動轉移的過程。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有數億農業勞動者必須向非農產業轉移。 而且,也因為中國勞動人口眾多,在生產競爭中可以形成勞動密集的比較優勢。所以,無論從就業需要還是發揮競爭優勢(或比較優勢)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問題是,在200—300年的世界工業化過程中所形成的西方主導的工業化技術路線上,勞動密集型產業通常是勞動生產率較低的產業,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通常更高。所以,如果沿著這樣的技術路線,那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往往意味著低附加值、低效益、低技術含量。所以,人們總是追求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轉變,并稱之為“產業升級”,而且,以此為依據,將各類產業分為“夕陽產業”、“朝陽產業”等。 工業化就是用更高級的生產工具來裝備勞動者,因此,勞動者所使用的工具和裝備越來越強大,也就表現為工業越發達,產業的資本密集度就會更高,這確實是一個必然的客觀規律。但這只是一個長期的歷史趨勢,必須通過相當長的產業發展過程才能表現出來。而各個不同國家,產業發展的具體路徑會有各自的特點,特別是受資源稟賦的影響很大,所以,產業變遷的具體路徑會有很大差別。如上所述,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發展階段決定了在相當長的發展時期,必須發揮勞動資源優勢,從另一角度說,就是產業選擇必須符合勞動者的就業需要。因此,產業升級絕不是簡單的技術變化過程,而是一個人的技能和素質變遷過程,產業升級過程也必須以人為本。所以,中國現階段并沒有“夕陽產業”,必須實行全方位的產業發展戰略。也就是說,盡管資本密集型產業是需要更大發展的產業,但勞動密集型產業仍然是中國必須大力發展的產業。而隨著技術進步,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新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是中國產業升級的路徑特點之一。實際上,中國發展高技術產業也往往是從高技術產業鏈上的勞動密集環節進入的。 這次金融危機更告訴我們,產業升級不僅要有目標,更要有可行的路徑和適當的政策安排。要充分認識產業升級的漸進性和階段性。而且,產業升級的含義不僅僅是產業間的替代過程,更具有普遍意義的是產業內升級,即同一產業的技術提升、工藝革新、產品創新。特別是,對于中國工業發展來說,最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解決難度最大的問題是形成“精致生產”和“精致企業”。 關于產業升級或產業調整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重要問題,即如何認識和對待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地位和發展。如本文前節所述,我們不可能以不發展工業的方式來解決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也不可能以不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方式來實現經濟發展。其實,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外就有一些人提出過,由于受到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的限制,人類只有以“零增長”的方式才能應對即將來臨的“增長的極限”。也有人主張,發展中國家應采用根本不同于西方工業化國家的重化工業技術路線的所謂“中間技術”,來克服大量耗費自然資源特別是消耗石油等化石能源所產生的矛盾和導致的問題。但是,迄今為止,以上兩種主張都沒有得到實現。因為,現代經濟發展有其客觀規律,工業化的道路具有必然性,而工業化的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資源密集型產業(重化工業)較快增長的過程。只有經歷這一階段,經濟發展才能繼續推進下去,否則就會產生嚴重的發展瓶頸現象。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工業化就會進入一個沒有出路的“死胡同”,即不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不行,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又會受到資源約束:而且嚴重破壞環境,從而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呢?其實,資源密集型產業與浪費資源并不是一回事。“資源密集型”是指這類產業的性質是大規模地實現地球物質的形態轉化,例如,將礦石轉化為金屬或者非金屬材料,再將金屬和非金屬材料加工為工業或者建筑業產品。而這類產業是否“浪費”,或者不合理地“高消耗”了資源,則取決于工業技術水平。如果工業技術水平低下,資源、密集型產業就會是高消耗、高污染產業;而如果工業技術水平高,資源密集型產業完全可以成為低消耗和低污染產業。例如,在低技術水平下,鋼鐵是高耗水產業;但是在高技術條件下,鋼鐵也可以成為節水產業。 其實,從經濟機制上看,資源密集型產業同節約資源不僅可以不相互矛盾,而且具有相互依賴關系,即只有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才能形成節約資源(包括節能)的激勵機制。20世紀70年代,就發生過兩次“石油危機”,全世界都知道未來石油資源將會枯竭。但是,迄今已經30多年,石油替代問題的解決并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我們沒有理由說在科學技術上人類沒有能力解決節能和能源、替代問題,沒有理由說這一問題的解決在科學技術上比上火星還困難。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沒有真正形成有效的創新機制,因而解決這一問題的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風險過大,不足以激勵足夠的商業性資金進入解決這一問題的長期投資領域(特別是當石油價格波動頻繁的條件下,不能支撐長期投資信心)。這說明,只有當資源密集型產業仍然有發展必要,同時資源供應趨向更為稀缺的條件下,節能和能源、替代技術的重大進步才有經濟激勵的基礎。可見,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同節能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的進步具有內在的互補性,而不是簡單的相互替代性。 我們看到,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歐美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動向與大力主張發展新能源和“綠色制造”、“低碳經濟”等的政策意向是并行不悖的。對此,我們一定要有辯證的思維和科學的認識。在當代中國,發展資源密集型產業(重化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等)與形成節能減耗技術、能源、替代氣技術進步的有效體制機制具有密切相關性,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摘自《30位著名經濟學家會診中國經濟發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