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看不見的手”激活“藍海”
2011-06-16 08:20:00 我要評論
來源: 大眾網--大眾日報 關鍵詞:
[提要] 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最終要靠市場。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產業發展中,自始至終都發揮著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用好市場這根杠桿和魔杖,就能點石成金,激活文化生產力,撬動文化這片“產業藍海”。
[提要] 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最終要靠市場。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產業發展中,自始至終都發揮著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用好市場這根杠桿和魔杖,就能點石成金,激活文化生產力,撬動文化這片“產業藍海”。
讓“看不見的手”激活“藍海”
——把脈山東文化產業發展(下)
——把脈山東文化產業發展(下)
□ 本報記者 贠瑞虎
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最終要靠市場。
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產業發展中,自始至終都發揮著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用好市場這根杠桿和魔杖,就能點石成金,激活文化生產力,撬動文化這片“產業藍海”。
“是金是泥,就看你自己!”
文化產業發展中有一個看不見的瓶頸,就是好多文化單位對走向市場存有種種誤解。
比如一些演藝單位,擔心走向市場,原來排練的拿手節目,不能適應市場,于是,能拖就拖,抱著一招鮮吃遍天的想法,盡量維持舊體制;有的官本位作祟,擔心行政級別沒了,自己的利益受損,于是患得患失,不推不動,有時推也不動,逼急了,就被動應付,對市場方向不研究,不關注,畏難發愁情緒占主流;有的擔心失去財政撥款,沒有了拐杖,成了“沒娘的孩子”,依賴政府,能舒服一天是一天;還有的擔心把一些非物質遺產項目推向市場,就會讓這個項目消亡。等等。
在走向市場還是回避市場的十字路口,觀望、等待、抵觸,甚至恐懼,都屬正常。因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往往帶來好多不確定性,但是這種不確定性,也恰恰成就了敢闖敢試的弄潮兒。在他們看來,突破這些隱形瓶頸,更能感受到市場的魅力。
像所有事業單位一樣,大眾日報社也曾經單純靠財政撥款過日子。1990年,他們看到社會發展的趨勢,主動要求“斷奶”。當時思想交鋒很激烈,有人罵得很厲害,有人寫信告,但報社黨委一班人看準了這是個潮流,迎難而上。時任社長韓喜凱說:“兒子跟老子分家時,沒有吃不上飯的,都吃得很好,過去是國家給的鐵飯碗,我們主動把鐵飯碗砸了,端起自己的飯碗,這個飯碗,是自己的素質鍛造的,可能是泥的,但更可能是金的!是金是泥,就看你自己!”現在,大眾報業集團的發展有目共睹。2005年至2010年集團凈資產、總收入分別年增31%和25%,2010年收入、利潤分別躍居全國報業第四、第三位。可以說,早早迎頭走上市場,為跨越式發展積蓄了能量。
記者了解到,江蘇省演藝集團是全國國有院團中的第一個“吃螃蟹者”,他們最早向舊體制徹底告別。2005年1月,包括江蘇省演藝集團董事長顧欣在內的1000多名員工轉換為企業人員身份。曾擔任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的顧欣,身份變了,觀念也變了。他當副廳長時考慮的,幾乎所有作品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獲獎,目光永遠朝著北京,僅僅是揣摩評委的口味。改制后,他目不轉睛盯的是市場。
高度關注市場,才有高額回報。2010年,江蘇演藝集團的經營收入為1.25億元,演出場次達到5320場,觀眾達到310.4萬人次,而改革前年演出場次僅為1736場,演出業務收入僅為760.66萬元。兼任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的顧欣直言不諱地說:“現在不改,今后連改革的機會都沒有了,落后體制會被時代、市場淘汰掉,新興市場起來了,還要你干什么?”
有意思的是,顧欣執掌的這兩大集團,今年雙雙跨入全國文化企業30強行列,而30強中,文化藝術類僅6家。
真正走向市場,才會發現,好多擔心是多余的。文化部一份資料顯示,目前,44家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后生存狀況良好。而近30年來,共有100多個劇(曲)種及劇目正是在事業體制下消亡的。實踐表明,推向市場,不僅能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而且能讓文化遺產放射出光芒。
擁抱市場,才能占有市場
市場不分籍貫,競爭不能回避。
旨在尋求做大做強,跨地區重組、跨行業資本聯合的大眾報業集團,多措并舉,直面市場。5月9日,由大眾報業集團和山東產權交易中心共同出資設立的山東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成立。這個立足山東、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文化產權交易平臺”“文化企業投融資平臺”與“文化藝術品流轉平臺”,前景廣闊。抓住國家推進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的機遇,大眾報業集團正在積極推進所屬半島傳媒公司上市,爭做齊魯傳媒上市第一股。同時,所屬大眾網也抓住被批準為全國10家轉企改制試點新聞網站契機,加快整合資源,力爭早日登陸創業板。 大眾報業集團與濰坊日報報業集團、臨沂日報報業集團的合作,引起全國關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司長王國慶考察后認為,這一“產權聯合、利益連結”的整合方式,完全符合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政策的大方向和市場規律,符合報業集團化、集約化的改革發展大趨勢,具有前瞻性、開拓性、創新性,對全國報業改革具有示范、引領和推廣價值。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批示:“大眾報業整合地市報資源,符合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精神,完全有可能做成全國報業改革亮點,探索出一種模式和方向。”
按理說,這種符合政策導向和市場規律的整合,應該水到渠道成,一拍即合。更何況在報刊散亂多、嚴重內耗的巨大壓力下,幾乎所有的生活類報紙都在價格扭曲賠本發行,導致相當一批地市報社效益低下負債沉重,有的甚至瀕臨資不抵債,還有的連工資獎金都不能按時發放。
2009年我省報社年檢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全省14家地市報社(煙臺、青島、萊蕪沒上報,數據除外)總負債高達11.8億元,最高的達到4.37億元;資產負債率合計高達66.7%,最高的達到97.68%;盈虧相抵后利潤僅區區4307萬元,收入利潤率僅為0.04%。而一旦運用市場之手有效整合,惡性競爭應刃而解,效益提升立桿見影。發達國家的報業發展實踐早已證明了這一點。
大眾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傅紹萬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從分散到集中再到集聚、壟斷,是一種必然趨勢。美國的媒體,被6家公司所控制,它們是通用電氣、維亞康姆、迪斯尼、貝塔斯曼、時代華納和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在日本,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產經新聞和經濟新聞四大報業,占據了50%的發行市場。而我們國家,媒體產業尚不發達,但資源極其分散,惡性競爭導致效益極低。“因為多年來條塊分割的報業體制,導致許多曾在企業改革上勇闖禁區、敢領風氣之先的地方,對報業整合反而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寧背包袱也不想主動多跨一步。”
人為設置禁區、門檻,手中的“孩子”永遠喂不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早晚會被咄咄逼人的強勢文化巨頭蠶食凈盡。有作為的文化產業集團正在搶抓機遇,借助資本的流動性、逐利性,運用資本地域色彩、行政色彩不那么強烈的特性來整合,突破地區封鎖、行業分割,取得不菲的成就。江蘇有線電視網絡一整合,用戶立即躍居全球第二;成都報業和廣電整合后短短四年多,資產由37億元躍升至上百億元。特別是華商傳媒集團在吉林、遼寧報業市場的強勢崛起,就是有力的例證。
讓文化產品市場火起來
山東省雜技,享譽國內外。比如去年,應世界著名的加拿大太陽馬戲團邀請,山東省雜技演藝有限公司派出23名演員擔綱大型主題晚會《龍獅》演出,引起轟動;他們打造的節目《蹬人》,獲得世界雜技最高獎,也上了央視春晚,反響很好。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排演的節目免費看是滿場,售票則冷場。有一次一場僅賣了十三張票。
類似雜技這樣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在好多演藝單位存在。原因很多。但關鍵的原因是,沒有現代營銷意識。記者日前在西安咸陽機場,在候機大廳看到這樣的滾動屏幕:“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劇場,天天晚上有秦腔”,下面是著名演員滾動播出的形象。我們山東能不能也這樣推介?
酒香也怕巷子深。濟南明湖居演藝有限公司,推出的節目則場場爆滿。他們除了突出“曲山藝海”特色外,非常注重營銷,比如跟旅游公司簽訂演出合同,在出租車上打出移動廣告、在手機報上預告等,以便捷方式提醒觀眾,效果很好。
記者曾跟山東省話劇院的負責人談起過,山東的話劇人才水平都很高,也有一些拳頭產品,其中《布衣孔子》獲中國話研會“優秀演出獎”,但論效益無法跟兄弟省份比。如山西的話劇《立秋》走遍大江南北,6年演出600多場,以“一年百場”的密度,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話劇史上的“舞臺奇跡”。《立秋》的成功得益于他們強烈的市場意識:與全國各地多家演藝中介機構合作,通過讓文藝和旅游攜手等一系列品牌推介活動,讓群眾樂意自己買票去看。
占領市場,除跟旅游對接外,還必須做到文化與科技對接。高科技滲透到文化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誰先占有高科技,誰就能降低成本,獲得高額回報,高科技在文化價值形成過程中起著酵母的作用。名滿天下的泰山曾有留不住人的尷尬。現在,登過泰山,在泰山腳下,可到亞洲最大規模的高科技文化主題公園泰山方特歡樂世界游玩,高科技的存在,增添了泰山的人氣。
消費者的文化品位不是與生俱來的,教育和引導文化產品的消費者,提高人們的文化消費和欣賞水平也是文化市場開拓的當然之責。換句話說,開拓文化產品市場,必須考慮到文化產品的獨特性。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廣州大劇院開拓歌劇市場,他們的經驗是,耐心培養觀眾,他們通過舉辦歌劇節的形式,舉辦一系列推廣講座,進行免費藝術教育。而最近,中央歌劇院在北京工人體育館推出歌劇的公共開放日,觀眾在這里可免費看到《蝙蝠》。免費不是目的,培養觀眾的背后,是在培養市場。
有付出,就有回報。5月上旬,廣州、北京一南一北,幾乎同時上演了歌劇名作《托斯卡》,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場面,這是適應市場需要與引導市場需求結合的結果。
記者采訪發現,我省文化市場經營管理人才總量偏少,懂經營、善管理、熟悉市場經濟規律、熟諳市場營銷策略的復合型人才普遍匱乏。目前山東文化產業中介類服務機構只有演出經紀公司和畫廊得到了一定發展,其他急需的中介服務機構如演員中介、劇本中介、演藝票務中介等機構處于自發狀態,個體文化經紀人的地位也沒有得到有效確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行業協會還沒成立。
競爭激烈的文化市場,是品牌鍛造的檢驗之場,是智慧張揚之場,是凝聚人氣之場。你的產品是金是銀,是遭淘汰,還是脫穎而出,不全決定于你獲得了什么級別的獎,市場的反應是根本。
文化企業,堅定不移地朝著市場方向,是唯一選擇。無論是鞏固國內市場,還是拓展國際市場;無論是占領城市市場,還是進軍農村市場,只有市場認可的文化產品,才能顯示出文化的價值。如電視劇《闖關東》勇闖市場,在顯示吸金力的同時,也弘揚了山東精神。
文化產業要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最終要靠市場。
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產業發展中,自始至終都發揮著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用好市場這根杠桿和魔杖,就能點石成金,激活文化生產力,撬動文化這片“產業藍海”。
“是金是泥,就看你自己!”
文化產業發展中有一個看不見的瓶頸,就是好多文化單位對走向市場存有種種誤解。
比如一些演藝單位,擔心走向市場,原來排練的拿手節目,不能適應市場,于是,能拖就拖,抱著一招鮮吃遍天的想法,盡量維持舊體制;有的官本位作祟,擔心行政級別沒了,自己的利益受損,于是患得患失,不推不動,有時推也不動,逼急了,就被動應付,對市場方向不研究,不關注,畏難發愁情緒占主流;有的擔心失去財政撥款,沒有了拐杖,成了“沒娘的孩子”,依賴政府,能舒服一天是一天;還有的擔心把一些非物質遺產項目推向市場,就會讓這個項目消亡。等等。
在走向市場還是回避市場的十字路口,觀望、等待、抵觸,甚至恐懼,都屬正常。因為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往往帶來好多不確定性,但是這種不確定性,也恰恰成就了敢闖敢試的弄潮兒。在他們看來,突破這些隱形瓶頸,更能感受到市場的魅力。
像所有事業單位一樣,大眾日報社也曾經單純靠財政撥款過日子。1990年,他們看到社會發展的趨勢,主動要求“斷奶”。當時思想交鋒很激烈,有人罵得很厲害,有人寫信告,但報社黨委一班人看準了這是個潮流,迎難而上。時任社長韓喜凱說:“兒子跟老子分家時,沒有吃不上飯的,都吃得很好,過去是國家給的鐵飯碗,我們主動把鐵飯碗砸了,端起自己的飯碗,這個飯碗,是自己的素質鍛造的,可能是泥的,但更可能是金的!是金是泥,就看你自己!”現在,大眾報業集團的發展有目共睹。2005年至2010年集團凈資產、總收入分別年增31%和25%,2010年收入、利潤分別躍居全國報業第四、第三位。可以說,早早迎頭走上市場,為跨越式發展積蓄了能量。
記者了解到,江蘇省演藝集團是全國國有院團中的第一個“吃螃蟹者”,他們最早向舊體制徹底告別。2005年1月,包括江蘇省演藝集團董事長顧欣在內的1000多名員工轉換為企業人員身份。曾擔任江蘇省文化廳副廳長的顧欣,身份變了,觀念也變了。他當副廳長時考慮的,幾乎所有作品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獲獎,目光永遠朝著北京,僅僅是揣摩評委的口味。改制后,他目不轉睛盯的是市場。
高度關注市場,才有高額回報。2010年,江蘇演藝集團的經營收入為1.25億元,演出場次達到5320場,觀眾達到310.4萬人次,而改革前年演出場次僅為1736場,演出業務收入僅為760.66萬元。兼任中國東方演藝集團董事長的顧欣直言不諱地說:“現在不改,今后連改革的機會都沒有了,落后體制會被時代、市場淘汰掉,新興市場起來了,還要你干什么?”
有意思的是,顧欣執掌的這兩大集團,今年雙雙跨入全國文化企業30強行列,而30強中,文化藝術類僅6家。
真正走向市場,才會發現,好多擔心是多余的。文化部一份資料顯示,目前,44家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后生存狀況良好。而近30年來,共有100多個劇(曲)種及劇目正是在事業體制下消亡的。實踐表明,推向市場,不僅能傳承和保護文化遺產,而且能讓文化遺產放射出光芒。
擁抱市場,才能占有市場
市場不分籍貫,競爭不能回避。
旨在尋求做大做強,跨地區重組、跨行業資本聯合的大眾報業集團,多措并舉,直面市場。5月9日,由大眾報業集團和山東產權交易中心共同出資設立的山東文化產權交易所掛牌成立。這個立足山東、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文化產權交易平臺”“文化企業投融資平臺”與“文化藝術品流轉平臺”,前景廣闊。抓住國家推進非時政類報刊轉企改制的機遇,大眾報業集團正在積極推進所屬半島傳媒公司上市,爭做齊魯傳媒上市第一股。同時,所屬大眾網也抓住被批準為全國10家轉企改制試點新聞網站契機,加快整合資源,力爭早日登陸創業板。 大眾報業集團與濰坊日報報業集團、臨沂日報報業集團的合作,引起全國關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司長王國慶考察后認為,這一“產權聯合、利益連結”的整合方式,完全符合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政策的大方向和市場規律,符合報業集團化、集約化的改革發展大趨勢,具有前瞻性、開拓性、創新性,對全國報業改革具有示范、引領和推廣價值。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批示:“大眾報業整合地市報資源,符合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精神,完全有可能做成全國報業改革亮點,探索出一種模式和方向。”
按理說,這種符合政策導向和市場規律的整合,應該水到渠道成,一拍即合。更何況在報刊散亂多、嚴重內耗的巨大壓力下,幾乎所有的生活類報紙都在價格扭曲賠本發行,導致相當一批地市報社效益低下負債沉重,有的甚至瀕臨資不抵債,還有的連工資獎金都不能按時發放。
2009年我省報社年檢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全省14家地市報社(煙臺、青島、萊蕪沒上報,數據除外)總負債高達11.8億元,最高的達到4.37億元;資產負債率合計高達66.7%,最高的達到97.68%;盈虧相抵后利潤僅區區4307萬元,收入利潤率僅為0.04%。而一旦運用市場之手有效整合,惡性競爭應刃而解,效益提升立桿見影。發達國家的報業發展實踐早已證明了這一點。
大眾報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編輯傅紹萬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從分散到集中再到集聚、壟斷,是一種必然趨勢。美國的媒體,被6家公司所控制,它們是通用電氣、維亞康姆、迪斯尼、貝塔斯曼、時代華納和默多克的新聞集團。在日本,讀賣新聞、朝日新聞、產經新聞和經濟新聞四大報業,占據了50%的發行市場。而我們國家,媒體產業尚不發達,但資源極其分散,惡性競爭導致效益極低。“因為多年來條塊分割的報業體制,導致許多曾在企業改革上勇闖禁區、敢領風氣之先的地方,對報業整合反而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寧背包袱也不想主動多跨一步。”
人為設置禁區、門檻,手中的“孩子”永遠喂不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早晚會被咄咄逼人的強勢文化巨頭蠶食凈盡。有作為的文化產業集團正在搶抓機遇,借助資本的流動性、逐利性,運用資本地域色彩、行政色彩不那么強烈的特性來整合,突破地區封鎖、行業分割,取得不菲的成就。江蘇有線電視網絡一整合,用戶立即躍居全球第二;成都報業和廣電整合后短短四年多,資產由37億元躍升至上百億元。特別是華商傳媒集團在吉林、遼寧報業市場的強勢崛起,就是有力的例證。
讓文化產品市場火起來
山東省雜技,享譽國內外。比如去年,應世界著名的加拿大太陽馬戲團邀請,山東省雜技演藝有限公司派出23名演員擔綱大型主題晚會《龍獅》演出,引起轟動;他們打造的節目《蹬人》,獲得世界雜技最高獎,也上了央視春晚,反響很好。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排演的節目免費看是滿場,售票則冷場。有一次一場僅賣了十三張票。
類似雜技這樣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在好多演藝單位存在。原因很多。但關鍵的原因是,沒有現代營銷意識。記者日前在西安咸陽機場,在候機大廳看到這樣的滾動屏幕:“陜西省戲曲研究院劇場,天天晚上有秦腔”,下面是著名演員滾動播出的形象。我們山東能不能也這樣推介?
酒香也怕巷子深。濟南明湖居演藝有限公司,推出的節目則場場爆滿。他們除了突出“曲山藝海”特色外,非常注重營銷,比如跟旅游公司簽訂演出合同,在出租車上打出移動廣告、在手機報上預告等,以便捷方式提醒觀眾,效果很好。
記者曾跟山東省話劇院的負責人談起過,山東的話劇人才水平都很高,也有一些拳頭產品,其中《布衣孔子》獲中國話研會“優秀演出獎”,但論效益無法跟兄弟省份比。如山西的話劇《立秋》走遍大江南北,6年演出600多場,以“一年百場”的密度,創造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話劇史上的“舞臺奇跡”。《立秋》的成功得益于他們強烈的市場意識:與全國各地多家演藝中介機構合作,通過讓文藝和旅游攜手等一系列品牌推介活動,讓群眾樂意自己買票去看。
占領市場,除跟旅游對接外,還必須做到文化與科技對接。高科技滲透到文化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誰先占有高科技,誰就能降低成本,獲得高額回報,高科技在文化價值形成過程中起著酵母的作用。名滿天下的泰山曾有留不住人的尷尬。現在,登過泰山,在泰山腳下,可到亞洲最大規模的高科技文化主題公園泰山方特歡樂世界游玩,高科技的存在,增添了泰山的人氣。
消費者的文化品位不是與生俱來的,教育和引導文化產品的消費者,提高人們的文化消費和欣賞水平也是文化市場開拓的當然之責。換句話說,開拓文化產品市場,必須考慮到文化產品的獨特性。國家大劇院、上海大劇院、廣州大劇院開拓歌劇市場,他們的經驗是,耐心培養觀眾,他們通過舉辦歌劇節的形式,舉辦一系列推廣講座,進行免費藝術教育。而最近,中央歌劇院在北京工人體育館推出歌劇的公共開放日,觀眾在這里可免費看到《蝙蝠》。免費不是目的,培養觀眾的背后,是在培養市場。
有付出,就有回報。5月上旬,廣州、北京一南一北,幾乎同時上演了歌劇名作《托斯卡》,出現了一票難求的場面,這是適應市場需要與引導市場需求結合的結果。
記者采訪發現,我省文化市場經營管理人才總量偏少,懂經營、善管理、熟悉市場經濟規律、熟諳市場營銷策略的復合型人才普遍匱乏。目前山東文化產業中介類服務機構只有演出經紀公司和畫廊得到了一定發展,其他急需的中介服務機構如演員中介、劇本中介、演藝票務中介等機構處于自發狀態,個體文化經紀人的地位也沒有得到有效確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行業協會還沒成立。
競爭激烈的文化市場,是品牌鍛造的檢驗之場,是智慧張揚之場,是凝聚人氣之場。你的產品是金是銀,是遭淘汰,還是脫穎而出,不全決定于你獲得了什么級別的獎,市場的反應是根本。
文化企業,堅定不移地朝著市場方向,是唯一選擇。無論是鞏固國內市場,還是拓展國際市場;無論是占領城市市場,還是進軍農村市場,只有市場認可的文化產品,才能顯示出文化的價值。如電視劇《闖關東》勇闖市場,在顯示吸金力的同時,也弘揚了山東精神。
余梁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