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手”應當如何發力
2011-06-15 11:30:00 我要評論
來源: 大眾網--大眾日報[提要] 文化強省,必是文化產業強省;提高文化軟實力,必有文化產業硬實力來支撐。山東五年托出五千億“大蛋糕”,讓文化產業真正成為支柱性產業。這是一場硬仗。打好這場硬仗,需要政府引導這只“看得見的手”果斷發力。從體制創新、政策扶持到經費投入、基本建設等方面,給予強有力領導和全方位推動,各級黨委、政府責無旁貸。
“看得見的手”應當如何發力 ——把脈山東文化產業發展(中)
□ 本報記者 逄春階
文化強省,必是文化產業強省;提高文化軟實力,必有文化產業硬實力來支撐。
山東五年托出五千億“大蛋糕”,讓文化產業真正成為支柱性產業。這是一場硬仗。
打好這場硬仗,需要政府引導這只“看得見的手”果斷發力。從體制創新、政策扶持到經費投入、基本建設等方面,給予強有力領導和全方位推動,各級黨委、政府責無旁貸。
真轉真改——
督導協調不“松手”
3月中下旬,省委、省政府從14個部門抽調人員,組成5個調研組,對全省各市文化改革發展情況進行了為期兩周的專項督查調研。省委、省政府兩位主要領導同志都提出明確要求。目的就是全面掌握情況,總結經驗做法,查找突出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調研發現,各級黨委、政府都把文化產業發展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手段來抓,熱情高漲。但也發現,有的政府職能部門囿于狹隘的部門利益,認為文化體制改革就是甩包袱、減人減錢,就是要把文化單位簡單推向市場,對改革支持力度不夠大;有些改革單位的干部職工認為只有事業體制才是文化繁榮的最佳選擇,對市場機制有效配置資源、釋放全社會文化創造力的作用認識不足;有的職能部門負責人甚至說,能不轉就不轉,逼急了,就是翻牌。等等。
對此,省委、省政府態度非常明確,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就是要改革到位。決不允許搞換個名稱、翻塊牌子的假改革,要督導協調不“松手”。
目標正在倒逼進度。院團改制,是目前文化體制改革難點所在。從全國來看,完成或基本完成轉企改制的國有文藝院團有584家,僅占全國2400多個國有院團的24%。具體到山東,全省118家國有文藝院團,經批準,保留事業體制的只有兩家,其他的都必須在明年上半年完成改制,任務艱巨。
他山之石可攻玉。記者了解到,安徽在基本完成省級院團改革任務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市、縣級院團轉企改制,目前已有77家國有文藝院團完成或正在進行轉企改制,包括34家地市級院團和39家縣級劇團,居全國各地轉制院團總數之首。轉制中執行嚴格的驗收標準,就是“五個必須”:必須注銷事業法人,必須核銷事業編制,必須完成企業工商注冊,必須同職工簽訂勞動合同,必須按企業辦法參加社會保險。有一項做不到,就不能算改制。去年6月17日,滁州市演藝有限公司和滁州廣播電視臺掛牌。安徽省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人員“突襲”滁州,核查“五個必須”,直至次日凌晨2時確認無誤后才撤離。
政府有督導,也有擔當:對于改革必要的成本,安徽省的態度是:該由政府承擔的改革成本一定要支付到位,該由政府解決的遺留問題一定要解決到位,該由財政投入的不僅不能減少,而且要逐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省直文藝演出院團改革時,原事業身份在職在編職工按企業身份退休,其待遇與以事業身份退休產生的差額部分,由省財政解決;省直演藝院團演出場次補貼每場增加5000元,由省財政撥付。
只有真轉真改,才能打造出真正合格的市場主體。江蘇省演藝集團整體轉企后,經過五年多發展,今年跨入全國文化企業30強行列。這是省級文藝院團改制后進入30強的唯一一家。
而只有合格的市場主體,才能搶占行業發展的制高點,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力軍。目前,各省都在發力,因為早改比晚改好,大改比小改好,實質上改比形式上改好,早改早受益,大改大變化,真改真見效。
記者了解到,在非時政類報刊改制中,遼沈晚報5月30日整體轉企改制,這在全國是第一家;在廣電領域,現在全國的廣電改制,基本上都停留在事企關系糾結的層面和傳統的自然增長模式上,沒有一家能真正走出來。而湖南廣電正準備“突破”。湖南省委主要負責人明確告誡他們:“稍一松懈,就可能不進則退。要搶抓機遇,加快發展。”
消融壁壘——
資源整合當“推手”
記者手頭有4月29日在我省某市同城出版的晨報和晚報兩份報紙,晨報在這一天有164個版面,晚報24個版面,后者內容基本為前者所覆蓋,同質化特征明顯。
兩份報紙同居一城,卻各為其“主”。兩相較勁耗力。這種無序化、低層次競爭更多體現在廣告發行價格戰上,關注價格而不關注報紙本身的品位和品質,使得行業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小。
按行政區域而非按市場配置,條塊分割,重復建設的現象,不僅在報業,如我省兩個緊鄰縣均把水滸文化作為各自資源優勢加以打造,一個縣水滸文化主題公園總投資達25億元,另一個縣水滸影視城投資也達20億元,從兩縣規劃布局看,雖在側重點和具體項目建設上有所差別,但兩縣地理位置相近,這種“惡性化”競爭,弊端不言自明。
部門、行業、地區和所有制等壁壘,掣肘了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在中央關于“三加快一加強”的文化改革發展總體布局中,
(上接第一版)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明確要求“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中央有要求,文化企業有追求,政府就該果斷決策,走出各自為政、斤斤計較于地區、部門、團體利益的怪圈,克服資源分散的狀態,從大局出發,通過資本運作對文化產業資源進行整合。唯此,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目標才能實現。
在山東市場上,大眾報業集團有著很強的控制力,目前已著手利用自身品牌整合資源。濰坊市和臨沂市黨委、政府,敏銳把握文化改革大勢,積極促進地市報與大眾報業集團合作。“資本聯姻、利益聯合、行政推動”的模式遂應運而生。2009年和2010年,大眾報業集團分別與濰坊日報報業集團、臨沂日報報業集團握起重組之“手”,完成產權結構多元化之變,取得黃金疊加效應,當地政府的助推作用不可替代。
打破文化資源按行政區劃和級別配置的傳統體制,遼寧的探索值得借鑒。2009年,遼寧在沈陽、鞍山等中部8市設立了中部城市群文化體制綜合改革試驗區,他們以遼寧演藝集團為龍頭,整合遼寧中部城市群歌舞演藝資源,組建跨地區的大型演藝股份公司。他們還搭建起省級與中部城市群各市新聞資源共享平臺,設立省級晚報地方版,減少晚報間惡性競爭,提高了報紙質量和效益。打破“楚河漢界”談何容易?它考驗著決策者的胸襟和膽略。
當年在經濟領域的大而全、小而全現象,如今在文化產業領域大面積地存在著。經濟體制改革最終讓“大而強”覆蓋了“小而全”,這已被歷史所證明。文化產業,既然是產業,也必然得遵循產業規律。所以,只有整合文化資源,才能壯大主體,這應該是文化產業跨越發展的必由之路。
轉變職能—— 做營造環境的主體
在文化改革發展中,產業是創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是營造環境的主體。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轉變職能變得日益迫切。目前最需要以服務型政府理念為指導,實現從管理本位到服務本位的轉變,從控制式的管理向支持服務式的管理轉變,開放市場,鼓勵競爭,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該放的要堅決放。我省民營書業,足可傲視全國:全國民營書業十強,山東占據半壁江山,其教輔發行量約占全國一半以上。民營書業強勁發展的動力,來自政府職能部門的放開,放開放出了活力。
民營影視業,山東是個短腿。浙江省已經注冊的民營影視公司多達624家,僅次于擁有1400多家的北京。2010年,浙產劇有43部,1500集,占全國電視劇產量的十分之一。影視公司為何熱衷落戶浙江?浙江的經驗是放低門檻。放,能不能放亂了導向?浙江省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民營公司,其實比國有公司還講導向。如果導向出問題,將血本無歸。民營公司是要賺錢的。把住出口就敢放手。”
該扶的要堅決扶。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不光要放手激活民營經濟,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更要痛下決心,把現有的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推向市場,讓其作為獨立的市場主體,經風雨,見世面,強筋骨,唱主角。
當然,對多年來習慣于躺在政府懷抱里的國有文化單位來說,一下子剪斷政府這根送氧輸血的臍帶,不習慣,不適應。而各級黨委、政府在關鍵時刻,就該果斷出手扶一把。比如借鑒江蘇、安徽等地經驗,出臺有關政策,切實解決國有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中面臨的社保缺口等后顧之憂。
可以說,目前文化產業在產業化的路子上還像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抗風險能力低。產業的幼稚性,為“政府扶持”型推進方式創造了巨大空間。比如在安徽,從文化投融資體系建設上為文化體制改革提供助力。不僅在全國首開國內文化產業以省為單位赴港招商先河,還連續5年組織文化產業參加國際徽商大會,引進了美國華納、英國星火等知名跨國企業及國內500強企業。
該退出的要堅決退出。曾幾何時,一次性投入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舉辦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化活動已是常事。但這么大規模的投入,往往只是表面“熱鬧”,普通百姓參與度極低。怎么辦?政府該退出時就堅決退出。
濰坊國際風箏會在全國開創出了“風箏牽線、文體搭臺、經貿唱戲”的辦會模式。但政府包辦,吃力不討好,干脆交給市場。風箏會辦公室主任張崇高說:“風箏會沒有推向市場之前,開幕式晚會的門票絕大部分都是攤派的,這引起了很多縣市和部門或單位的不滿,甚至有的縣市在被攤派到門票后給予了堅決的抵制。這些問題都促使我們逐步改善辦會形式,晚會實行企業冠名后,門票基本實現市場化運作,今年的4000多張門票提前銷售一空。”
該服務的就堅決服務到位。青島中聯2.5產業園,開園僅一年,就有包括知名企業“百度”等90多家企業入住,產值達到20多億元。發展如此之快,得益于青島市北區政府的鼎力支持。
中聯集團負責人楊光說,不說別的支持,就說一段路,產業園區以青島市駝峰路為軸線,這里在青島是坡度最陡的,又是單行線,經常出現交通擁堵,市北區投資1000多萬元先將管線入地,然后改單行線為雙行線,路口設立交通指示牌。別看這一小改,改出了人氣。
該培育的要堅定不移地培育。比如培育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如果把各類市場主體比作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那么魚要存活、要成長,就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這“活水”就是市場體系。文化市場體系的培育,既需要各類市場主體自覺遵守市場規則,更需要各級政府積極作為。我省出臺的《關于促進文化產業振興的意見》《關于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都對這方面著重加以強調。
一句話,政府的服務能力體現執政能力。
站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的起跑線上,山東文化產業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我們期待著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更多新聞
- 山東文化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
- 支柱產業,讓人“坐不住”的目標
- 聚焦山東報業重組:整合整出一片新天地
- 先進典型:從藝術金牌到財富金礦 濟南市雜技團完成華麗轉身
- 齊魯何處不飛歌——全省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掃描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