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張艷
責任編輯:石慧
按照分工不同,工人們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文/圖 半島記者 李春燕
在膠東農村地區,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對印著燙金大字的大紅蠟燭,洋溢著節日的喜慶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即墨市段泊嵐鎮西大于莊村是遠近聞名的“蠟燭村”,每年進了10月份,制蠟藝人王際昌便開始忙碌起來,到春節前三四個月的時間里,能手工做出80余噸蠟燭。
制作一支蠟燭要十余道工序
1月7日,記者來到即墨市段泊嵐鎮西大于莊村,剛走進制蠟藝人王際昌的作坊,就聞到一股清新的香氣,十幾個工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記者看到,這些對蠟上印著“家業興隆,富貴滿堂”、“財源茂盛,人壽年豐”等燙金字體的祝福對聯,看起來非常喜慶。
據悉,一只蠟燭大約要經過化蠟、加色、塑形、冷卻、燙金或滾膜、包裝等10余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每道工序都至關重要,否則就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化蠟是第一步,溫度必須掌握好,因為做蠟燭用的石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要非常謹慎。”從十幾歲就跟著父親學手藝,52歲的王際昌已經做了近40年蠟燭,對于制作工藝早已了然于心,他介紹道,加色也是一個很關鍵的步驟,要掌握好適宜的色度,精確控制石蠟和染料的比例,沒有別的方法,全靠幾十年制蠟經驗的積累。
記者了解到,制作好一根蠟燭,根據大小需要40分鐘到2個小時不等,一天可以生產一噸蠟燭。從2016年10月份,他們就開始制蠟,一直忙到小年,三四個月大約可以制作80多噸大紅春節對蠟,產品遠銷臨沂、濟南、濰坊等省內地區。
“全村只有俺家還在做蠟燭”
“在上世紀80年代最紅火的時候,我們村有26家村民都做蠟燭,而隨著電燈等照明設備的普及,現在只有我們一家在做了。”提起村莊的制蠟歷史,王際昌不由得一陣感慨。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們還做照明蠟燭。每年出了正月就開始干活,一直忙到麥收,接著再從8月份干到年底。有一年他們家光是納稅就有3萬多元,在那個年代,這筆錢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可謂是一筆“天文數字”,由此也見證了“蠟燭村”曾經的輝煌歷史。然而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1988年之后,村里大部分制蠟手藝人都放棄了這項老手藝。
老手藝期待發揚光大
“每天凌晨3點準時起來化蠟,一次是兩鍋600斤,需要2個多小時,化好以后工人來上班就可以直接干活了。”王際昌并沒有抱怨制蠟的辛苦,然而市場需求的變化卻讓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他們一家三口都在做蠟燭,一噸蠟燭的利潤大約在1000元左右,三四個月大概有七八萬元收入,再去掉人工、水電等成本費用,細算還不如上班合算。最慘的是曾經有一年只賣了20噸蠟燭,收入不到5000元,殘酷的現實曾讓王際昌打起了退堂鼓,準備轉行,然而他父親卻希望他將這份老手藝傳承下去。為了父親的遺愿,也為了內心深處那份割舍不下的蠟燭情懷,王際昌咬牙堅持了下來。現在他的蠟燭年銷量一年比一年好。“老手藝絕不能丟,下一步我打算將傳統紅蠟創新一下,制作香薰工藝蠟燭,將蠟燭的制作手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過去一年,數不勝數的危急案件匯集到110指揮中心,全省各級110報警服務平臺共接報警電話2100余萬起,平均一天6萬個,搶險救災30余萬起,救助群眾62.8萬人次,直接破獲違法犯罪案件3.1萬起,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2.7萬余名。 [詳細]
據山東省氣象臺預計,新的一周,盡管沒有明顯的降雨過程,但影響我省的冷空氣頻繁。活躍的冷空氣能打破靜穩天氣,有利于污染物的擴散,久困霧霾的我終于放心了!希望新的一周,隨著空氣質量的改善,大家心情也能棒棒噠。 [詳細]
有一種亂停車行為,方便了自己卻給他人帶來了嚴重的次生危害,導致別人被動交通違法,使得無辜車主躺著中槍。而這樣害人不淺的亂停車行為,卻并沒有受到嚴厲的處罰。有車主建議交警,對路口50米內亂停車的,一律實施嚴管措施,扣3分、罰款100元。 [詳細]
1月1日,《關于加強城市道路機動車停放管理的通告》正式施行。作為濟南市治理交通擁堵的一項重要舉措,新規對違法停車的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大,甚至被網友稱為“史上最嚴停車令”。其中,停車管理員有權給不按規定停放的車輛“貼單”的規定,引起市民廣泛關注。 [詳細]
臘月里人們開始忙碌起來,美食和佳節密不可分,看完這組圖片,年味也就越來越濃了。灌腸、曬魚、干果、大螃蟹、鮑魚、時蔬、燒雞、烤鴨、糖球,味道還是老的好,那里面情誼滿滿,這才叫過年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