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張艷
責任編輯:石慧
劉希芬老人填寫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
戴上老花鏡,75歲的劉希芬老人在面前的《青島市遺體捐獻申請登記表》上一筆一畫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她要追隨不久前去世的老伴兒,成為遺體捐獻者。
劉希芬住在西海岸新區隱珠街道今康福老年公寓。2013年5月,劉希芬和丈夫馮永剛賣掉了市南區的房子,在今康福安了家。劉希芬把原來的舊家具一股腦兒運到了這里,換了房子,卻還是原來家的樣子。一室一廳一衛的房子,自己不用做飯,小病小災有人照顧,老兩口挺滿意。
馮永剛是湖南人,1960年從北京轉業到空軍療養院工作,再后來在自來水公司工作,曾是市級勞動模范。早在十多年前,夫婦倆就商量著,去世之后要捐獻遺體。當時家人不同意,但兩位老人一直堅持,家人也就慢慢地接受了。
2016年12月5日,馮永剛因病去世。劉希芬和女兒馮湘當天下午就聯系了市紅十字會,將遺體捐獻給了青島大學醫學院。80歲的馮永剛成為1997年青島正式接受遺體捐獻以來的第648位捐獻者。
“去世后第三天,紅十字會給辦了個告別儀式,老年公寓好多人都去了。儀式觸動了不少老人,有些老人也開始有這個想法了。”今康福負責人劉汝棟說。
劉希芬老人的身體還算康健,但她自己說小腦已經開始萎縮,行動已經不太方便,前幾天出門還跌了一跤,臉上仍有結痂。劉希芬聯系了紅十字會要求提前填寫遺體捐獻申請表,她說:“哪個地方能用,你們就用。反正那時候我也不知道了。”
“黃島區今年全年遺體(器官)捐獻登記28人,累計實現遺體捐獻20人。”黃島區紅十字會負責人說,現在捐獻遺體的人算不上多,像馮永剛和劉希芬這樣夫妻共同捐獻的更少。(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 凱 文/圖)
今天,山東大部分地區開啟了“大霧+霾”模式,不少地方能見度不足50米。記者從省環保廳了解到,接下來幾天,空氣質量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想要驅散霧霾,要等到9號了。 [詳細]
記者從山東省財政廳獲悉,2016年山東省經濟運行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達到6883億元,占全部財政支出的比重為78.9%,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各項民生政策得到較好落實。[詳細]
2017年元旦假期,濟南樓市并沒有延續去年12月的網簽佳績,3天時間里商品住宅網簽僅284套,甚至不如去年12月30日一天的商品住宅網簽量。為吸引人氣,經十西路一樓盤打出“買房贈車位”的噱頭,實際上是個別購房者退房后的房源,而此前該樓盤開盤新樓的房源和車位一起...[詳細]
濟南的城市發展就像是扁擔的兩頭,這頭是城市的現代發展亟待突破,那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急需保護,哪邊都不能偏,哪邊也不能放。近日,市規劃局總規劃師牛長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從濟南城市中心體系的角度給出答案。[詳細]
書房里,平度市退休教師馬桂慶帶著老花鏡,一邊一句一句聽著收音機里傳出的呂劇唱段,一邊修改著面前的曲譜。” 在添置了幾件樂器和服裝之后,2003年春,馬桂慶創辦的“夕陽紅”戲曲俱樂部正式成立,活動室設在他家的客廳里。[詳細]
日前,市政府印發《青島市“十三五”婦女發展規劃》和《青島市“十三五”兒童發展規劃》,在全國率先提出開展婦女產后抑郁癥預防、早期發現及干預,降低婦女精神疾病致殘率的策略措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