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時間:2020-04-29 06:08
□ 本報記者 李媛
本報通訊員 孟珊
響山潘家村位于平度大澤山西麓,三面環山,一面朝湖,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天然氧吧”。但是,由于交通閉塞,基礎設施配套薄弱等,守著一塊寶地的響山潘家村卻不富裕,村民主要從事石材加工和林果種植,村集體收入狀況堪憂。
村民潘本義此前就一直靠開采石頭為生,一年到頭也就掙六千塊錢。2010年,52歲的潘本義因為生病無法再從事重體力勞動,只能回家種地。
“家里就我一個勞動力,可這病稍微干點重活就咳嗽喘不上氣來,種地也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收成不好。”潘本義說,這兩年村里石材相關產業都被叫停了,村里其他人也跟著失業了,只能靠種地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相當緊巴。
長年石頭開采,響山潘家村粉塵污染嚴重,村里更是“臟亂差”。
2017年,平度出臺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系列政策,把響山潘家村列為重點扶貧改造對象。想致富先修路,為了解決該村地理位置偏僻的問題,平度把旅游大環路修到了響山潘家村村口,幫助村民整合資源建起800畝的葡萄、大櫻桃采摘園,搞起生態旅游。
采摘園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剛開始,來采摘的游客絡繹不絕,潘本義的收入也隨之增加了不少。可好景不長,由于門檻低,農家樂采摘園如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同質化競爭使得原本地理位置偏僻、村居環境較差的響山潘家村的游客越來越少。
日子剛有了起色,卻又陷入了“僵局”,大家心里都著急。生態旅游還搞不搞?怎么搞才能形成長期效益幫助大家致富?2018年,村黨支部書記潘永貴和幾個帶頭人到處考察學習,最后他們決定重新利用常年廢棄的石頭老宅和各種廢石料,把石頭文化與果蔬采摘、鄉村體驗結合起來,打造石頭主題旅游休閑古村,打造“響山潘,歸園田居”旅居品牌。
聽說要打造特色民俗,潘本義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我們村跟石頭打了一輩子交道,都有感情了,F在能讓我們的石頭房子和石料再利用,大家都很高興也很期待。”潘本義說,他帶頭第一個把自己的五間房流轉給了村集體。
在平度市扶貧部門的支持下,響山潘家村以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為契機,放活宅基地使用權,盤活村莊閑置房屋改為民宿。
去年五一假期,響山潘家村的石頭民宿開張了!拔覀儎傞_始宣傳,就有十多個團隊預定,上百人咨詢!迸擞蕾F說,截至目前通過特色民宿旅游帶動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帶動每戶采摘園增收兩萬多元,從石材加工到農家樂采摘再到石頭主題鄉村民宿游,他們終于走上了產業扶貧的“康莊大道”。
流轉宅基地后的潘本義一次性得到了近7萬元的補貼。他用這個做啟動資金承包了十多畝地,雇人種上了大櫻桃,年產量4萬多斤,年收入近10萬元!艾F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好多了,你再看看我們村現在變得多漂亮,到處干凈整潔還有景觀小公園,我們的民俗都是按照三星級賓館建的。”潘本義流露出一股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