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時間:2020-04-14 06:12
□ 本報記者 李 媛
本報通訊員 孫京信 王菡
清明剛過,平度市崔家集鎮扶貧農創體新建項目現場,一道道溫室大棚墻體已然成形,村民正忙著安裝棚架和棚膜。“扶貧大棚讓貧困戶們嘗到了甜頭,4年時間棚數從36個擴到720個,翻了20倍,還是供不應求。”農創體理事長鞠炳錦說,今年計劃再建20個棚,這還沒開始施工村民們就排隊搶交上了租金。
疫情之下,這里的扶貧大棚緣何這么搶手?從貧困戶楊豐昌那里似乎找到了答案。
4月8日下午,在扶貧農創體的蔬菜大棚里,楊豐昌正在侍弄他家2畝多的櫻桃西紅柿,這些名為“紅甲天下”的櫻桃西紅柿,每斤能賣到10元左右。“這都是我管理的‘搖錢果’,現在正值盛果期,一天能產200多斤,就是2000多元錢,一年純掙十四五萬元”,說起自家種的小番茄,曾經患有嚴重抑郁癥無法出門的楊豐昌滔滔不絕。
時間再拉回到2016年,那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戰之年。平度依托農業優勢資源,統籌扶貧專項資金,選培具有發展潛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農民創業創新園區(簡稱農創體)。當年10月,集中了6個經濟薄弱村的540萬元扶貧專項資金,占地260余畝的36個冬暖式櫻桃西紅柿大棚拔地而起。2017年2月,農創體內種植的首批櫻桃西紅柿上市,當年便產出112萬斤,實現銷售收入560余萬元,棚均純收入14萬元以上。首戰告捷,讓原本觀望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大家紛紛搶種大棚。
把專業的事就交給專業的人辦,合作社為扶貧大棚的經營主體,提供制訂生產計劃、價格收購等服務,消除農戶種植虧損風險。
至于誰來種,除種植大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以自己管理大棚,也可優先在合作社長期打工,從事一些簡單的生產,從而獲得工資、地租、分紅等三份收入。“貧困戶在家門口有活兒干,基本上干半年就能掙一萬多元。許多‘90后’外出打工的,都‘回流’種棚來了。”鞠炳錦說。
最后,扶貧大棚的所得收益實行“四權分置”。扶貧農創體界定的扶貧資產所有權歸貧(弱)村集體,扶貧資產的經營權歸農創體,扶貧資產收益權歸貧(弱)村和貧困戶,監督權歸當地鎮街。目前,通過扶貧大棚項目全鎮6個經濟薄弱村每年可獲得不低于5萬元的收益,用于村莊的基礎設施建設并設立貧困幫扶基金等。此外,利用中央資金建設的15個大棚收益全部用于幫扶貧困戶。
現在,占地4500畝的崔家集鎮扶貧產業園已形成年產量17500噸、產值2.8億元的產業規模。而在它的示范帶領下,該鎮西紅柿種植面積已達1.65萬畝,年產值近7億元,人均增收6000元,計劃2020年全鎮適度經營比例將超過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