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日報時間:2020-04-28 06:14
□ 本報記者 姜言明 曹儒峰
本報通訊員 徐 峰 金 文
“一個大棚4000元投入,螞蚱苗4000元投入,一次性投入,終生受益。”4月24日,記者走進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洼口村的扶貧大棚,談起大棚里的螞蚱,33歲的技術總監、山東農業大學博士張大鵬停不下來。
放眼望去,只見100多個白色大棚在地里整齊排開。與普通蔬菜大棚不同,這里的大棚分透氣紗網和塑料膜兩層,出入口處都設有拉鏈,好像一個巨型蚊帳。打開一看,成千上萬只螞蚱密密麻麻、成群成串,場面頗為壯觀。“我養的螞蚱個頭大、數量多,每年到大棚里收購螞蚱回去喂養家禽的商販絡繹不絕。這個項目投資少,見效快,易復制,能夠帶動周邊百姓迅速走向致富路。”張大鵬說。
2017年底,張大鵬和幾個合伙人投入250多萬元建立螞蚱養殖基地。滿懷激情回鄉創業,擴大再生產卻遇到了難題,有人打起了退堂鼓。2018年4月,岱岳區扶貧辦主任張向峰得知螞蚱大棚的難題后,親自帶隊到螞蚱養殖大棚實地解決難題。由于項目帶動性強,團隊技術水平高,當地便將螞蚱養殖大棚整合為扶貧基地項目。2018年和2019年,扶貧辦分別整合全鎮35萬元、40萬元扶貧資金定向支持螞蚱養殖大棚。“今年,我們又整合了35萬元扶貧資金,繼續加大力度支持產業扶貧項目建設。”張向峰說。
鎮扶貧辦與養殖大棚簽訂了協議。扶貧辦整合扶貧資金支持了項目建設;每年9月30日,養殖大棚將拿出8%的收益定向幫扶貧困群眾,實現了扶貧資金的持續收益。
“前幾年胃出血,不能出門打工。如今,在家門口喂螞蚱,每天60塊錢的收入,年底還能領到分紅,一年收入兩萬多元。這螞蚱好養活,一天喂兩次就行。”在這里工作了一年多的貧困戶齊勤功說。
據介紹,該地采取“高校+企業+村集體+貧困戶”的扶貧模式。山東農業大學學子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螞蚱養殖企業得到扶貧資金助力不斷壯大并反哺扶貧事業;洼口村村集體支持產業項目發展,村集體收入突破每年10萬元;貧困戶既可以到大棚里打工,年底還可以得到分紅。
“村里14戶貧困戶去年僅大棚分紅就有4000多元,還有幾戶來大棚里面打工,每天每人收入60元,項目解決了他們的生活難題。”洼口村黨支部書記武家國說。
如今,螞蚱養殖大棚不僅流轉了400多畝地,還做起了生態循環農業。種和養相互轉化,螞蚱糞便是“蠐螬”的飼料,“蠐螬”的糞便是生物菌肥,可以作為桃子的有機肥料。現在已經種植了一千棵桃樹,一斤桃子至少比普通桃子多賣一元錢以上,一畝地多收入五千多元。“我們將打造無廢棄農場,先做模式,后復制,用專業知識帶動更多貧困百姓致富。”張大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