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京族:千年獨弦琴奏出京族幸福生活
2011-12-19 18:00:00 劉國棟 來源: 大眾網 我要評論
[提要] 在美麗的南海北部灣上,有一塊“冬季草不枯,非春也開花,季季魚泛鱗,果實滿枝椏”的寶地,這就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人民所居住的地方──巫頭、萬(左三點水,右萬,音wan)尾、山心,俗稱“京族三島”。京族三島隸屬防城港東興市,面臨南海的北部灣,背倚桂南十萬大山,與越南僅一水之隔。其中巫頭、萬尾二島與越南更是近在咫尺,雞犬相聞,涉水可渡。

彈奏獨弦琴的蘇春發

東興口岸中國境內,越南女子向記者兜售手工藝品。如今兩岸邊民來往的免稅貨物由原先的5000元已經提高為8000元。

京族群眾在收獲海蜇

京族人靠海吃海,批發價10塊錢的沙丁魚,一天下海撒網兩次,一網就能捕到100多斤,收入不菲。

蘇春發還擔任了村里的消防隊長,消防車就停在自己家里

現在正是京族同胞收獲海蜇的時候了

用棉線剪面的京族婦女
大眾網-聯通3G羅城12月4日訊(特派記者 劉國棟)在美麗的南海北部灣上,有一塊“冬季草不枯,非春也開花,季季魚泛鱗,果實滿枝椏”的寶地,這就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人民所居住的地方──巫頭、萬(左三點水,右萬,音wan)尾、山心,俗稱“京族三島”。京族三島隸屬防城港東興市,面臨南海的北部灣,背倚桂南十萬大山,與越南僅一水之隔。其中巫頭、萬尾二島與越南更是近在咫尺,雞犬相聞,涉水可渡。
《京族史歌》里這樣唱道:“年號洪順三年間,先祖漂流到福安……”,京族原稱越族,1958年正式定名為京族,其祖先從16世紀開始,也就是洪順三年即公元1511年,相當于我國的明朝武宗正德六年,陸續從今越南的海防、涂山等地遷來“福安”(現在的京族三島一帶),距今已有500年歷史。
在京族三島的采訪說來也很巧,十年前,領隊施曉亮來到這邊時,是一位叫做蘇凱的當地縣報《東興報》記者陪同。十年后,在我們同東興縣委宣傳部聯系采訪時,接電話的竟然就是蘇凱!原來,2004年時全國取消縣級報紙,蘇凱就被從新分配到了縣委宣傳部,幾年以后已經成了宣傳部的新聞科長。蘇凱本身就是京族人,他的家就在京族三島之一的萬尾島上,自然而然,我們這次對于京族的采訪,他義不容辭的又做了一次向導陪同。
小小東興見證中越邊貿興衰
“變化怎么這么大,這是東興嗎!”開車剛進東興縣城,領隊施曉亮和李東岳老師就同時驚嘆起來,他們兩位分別在2003年、2004年來過,據李東岳老師說,當時的東興縣城就只有一條還算稍微繁華點的街道,樓不過兩三層,商鋪多是些小飯館小百貨之類的,“你看看現在這才幾年的時間,高樓林立,賣什么的都有,我看很多內地的縣城都比不上這里發達。”
“我們東興的發展其實也就是在近五六年,變化確實很大,縣城原先的城市面積只有0.78平方公里,現在都到了10多平方公里了,翻了十倍還多呢”,陪同的蘇凱笑著接過話來,東興的發展靠的是這幾年中國和東盟特別是越南經貿合作的逐漸深入。
東興是防城港市的一個縣級市,與越南只隔了一條十來米寬的北侖河。早在1895年,東興即被辟為對越口岸,1900年,建成東興—芒街國際鐵橋,大橋全長118米,自此中越邊境有了第一座國際大橋,東興口岸與芒街口岸有了第一個陸上通道,東興成為了對越重要通商口岸。
抗日戰爭時期,東興成為中國西南邊陲與東南亞、美、英、法等國的重要通商口岸和國際援華抗戰物資的重要通道,被譽為戰時“小香港”。1956年,中越兩國根據需要,決定拆除北侖河鐵橋,共同興建新的北侖河大橋。1958年5月大橋建成,取名“北侖河友誼大橋”。同年,國務院批準東興口岸對外開放,為國家一類口岸,東興成為我國對外交往名副其實的窗口和門戶。
1978年,中越兩國關系開始惡化,大橋被迫關閉。1979年3月,越方炸毀“北侖河友誼大橋”。戰爭結束一直到80年代末,東興口岸都是關閉的,“應該是1989年春節前后,突然就有大批的越南人從對岸涉江過來。越南的物質太匱乏了,當地人沒有什么東西過年,所以就什么都不管了,跑到東興這邊來兌換物質。當時,駐軍請示上層領導得到指示是,允許平民過江。”
直到1993年中越恢復正常外交關系后,經兩國協商共同出資,再次建成“北侖河友誼大橋”并正式恢復通行通車。據東興市邊貿局提供的數據,去年下半年以來,僅東興市就增加了大大小小80多家民營邊貿企業,目前達到200多家,100多家邊貿企業與東盟貿易額增長70%以上。今年1至9月份,東興口岸出入境人數已達231.50萬人次,進出口貨物14.89萬噸,出入境車輛為11455輛次,早已成為中國陸地出入境人數第三大口岸。
京越兩族本一家
“很可怕,我還能記得當時都能看見對面的炮彈飛過來的樣子”,說起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場中越戰爭時,蘇凱印象還很深,那時候已經有四五歲的樣子,不過他還強調了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就算打得再激烈,蘇凱所生活的京族三島上,卻一發炮彈也沒有落過,“戰爭一開始,也有解放軍在島上駐扎過一段時間,看到這邊一點也沒有動靜,就都撤走了。現在我想,應該是越南認為我們京族跟他們同源,所以不想自己人打自己人吧。”
這個“自己人”的稱呼,蘇凱這位畢業于廣西大學的京族高材生還是有的放矢的,對自已民族的來源歷史頗有研究,“京族與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是同一個族群,十六世紀初,越南涂山(今越南海防附近)的一批漁民尋著漁訊一路北上,來到中國南海北部灣靠近內陸的萬尾、巫頭、山心、茶古這幾個荒島上,一開始就住在岸邊,后來為了躲避臺風和強盜,向島內延伸,驅蛇蟒、伐荊棘、筑海堤、墾荒坡,開拓自己的家園。后來,侵占越南的法國殖民者圈地劃界時,把茶古、芒街劃入越南,從此,‘三島’上的漁民就成了中國人,而同宗同源的茶古島上的漁人就成了越南人。”
說起京族三島,我印象里應該是三個相互獨立被海水隔開的島嶼才對,但是開車從東興縣城到京族三島,一路上卻一個大橋都沒有碰到,全都是陸地相連,這怎么叫做“島”呢?
蘇凱在旁解釋,京族三島原先確實是由海水沖積而成的三個獨立的沙島,不過上世紀五十年代,當地居民被發動起來圍海造田,在三個島嶼外筑起海堤阻斷海水,然后再用大量的土石填海把原先各自獨立的島嶼連了起來,“因為京族主要是靠下海捕魚為生,島上土地很少,當時也為了多造出點田地來種糧食。”
那時候的京族人,因為只會捕魚擔心沒有飯吃,現在卻正好相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猛海鮮價格也變的昂貴起來,原來二三塊錢一斤的對蝦現在都賣到四五十塊錢,京族人靠海吃海靠下海捕撈海產品,差不多都成了最富有的少數民族了。原先造出來的鹽堿田,如今野多被當地人又引入海水進行水產養殖。
我們上島的時候,正好是海蜇的收獲期,海邊各個漁業碼頭,男男女女正在忙著卸海蜇,蘇凱說,這段時間一條漁排按一天出海二三次算的話,至少可以捕獲300多只海蜇,收入頗豐。也有漁民專門捕撈沙丁魚,批發價10塊錢的沙丁魚,一天下海兩次撒網兩次,一網就能搞到100多斤。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