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村村唱戲村村舞,群眾文化“百千萬”
2011-11-19 14:31:00 見習記者 張靜 來源: 大眾網 我要評論
[提要] “大家的動作再柔和一些,臉上的表情要跟上。” 整齊有序的步伐緊跟著音樂的節拍,五彩繽紛的扇子整齊地起落,這是記者今天在東營市墾利街道民豐村看到的一幕。“這是我們民豐村的文藝表演,只是我們群眾文化的一小部分,我們墾利縣現在已經是村村唱戲村村舞,群眾文化‘百千萬’了。”墾利縣文體廣新局副局長趙清華對記者說。
東營:村村唱戲村村舞,群眾文化“百千萬”

東營墾利縣民豐村的表演隊伍
大眾網東營10月14日訊(見習記者 張靜)“大家的動作再柔和一些,臉上的表情要跟上。” 整齊有序的步伐緊跟著音樂的節拍,五彩繽紛的扇子整齊地起落,這是記者今天在東營市墾利街道民豐村看到的一幕。“這是我們民豐村的文藝表演,只是我們群眾文化的一小部分,我們墾利縣現在已經是村村唱戲村村舞,群眾文化‘百千萬’了。”墾利縣文體廣新局副局長趙清華對記者說。
村村都會唱戲會跳舞 群眾文化扎下了根
“剛才你的表演動作慢了一個節拍,最后這節收扇子的動作應該卡在節奏點上,這樣會比較協調。”在東營墾利街道民豐村,墾利縣文化館年輕的輔導員劉瀟邊示范邊給跳舞的村民講解。去年濱州學院畢業的女孩劉瀟是現在墾利縣文化館最年輕的輔導員,“我主要是輔導舞蹈和小品,剛才指導的那個舞蹈就是我們最新編排的,都是由我們文藝表演隊來表演。你看,那邊是我們的莊戶劇團,都是村民自發參與表演的。”趁跳舞的休息片刻,劉瀟告訴我們。
記者了解到,墾利縣現在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參與了群眾文化,莊戶劇團、文藝表演隊、秧歌表演隊等遍布全縣33個行政村。墾利縣文化館的輔導員們統一集訓,組織,各鎮、街道、辦事處負責人帶隊,全縣333個行政村的村主任以及每村3名的文藝骨干,分期來文化館培訓,然后由他們在去帶出村里的村民。“我們現在是村村都能唱戲能跳舞,這群眾文化可是在俺們這扎下了根!”秧歌隊65歲的于建英老人自豪地對記者“炫耀”說。
領導重視村民自愿 “這個活動太好了”
說起村村文化村村舞這個名字的來歷,趙清華又打開了記憶的閘門,“當時我們縣里要搞群眾文化,反復開會研究確定這個主題,當時郭局長提出了這個村村唱戲村村舞,我在后面又加了一個群眾文化百千萬,作為整個框架。然后根據這個框架我開始整材料,文件梳理至少修改了不下20遍。”
“我們這個‘村村唱戲村村舞’群眾文化百千萬活動,可是有著說法的:‘百’即2011年底前,組建100余支文藝演出隊伍;‘千’是在全縣333個行政村演出1000場,保證每年每個村都有三場演出;“萬”是由縣文化館,呂劇團制定培訓計劃,面向全縣農村,分期分批培訓文藝骨干。各村文藝骨干在鎮,街道文化站指導下培訓表演秧歌隊員,力爭每年參加培訓的人員達一萬人次以上。”趙清華滔滔不絕地談起來。
除了領導的重視,墾利縣的村民也積極參與到這個活動中來,宋沙村的村民單吉芬,自買音響,駕駛自家汽車接送輔導老師,還主動拉攏鄰村姐們參加到“活動”中來;北河北村的村民單寶芳聽說村里要組織秧歌表演隊,愛好文藝的她積蓄在心頭多年的夙愿終于要變成現實了,內心由衷的喜悅,積極報名參加,當她了解到村里沒錢購置演出道具時,把家里積攢了多天的20斤雞蛋賣掉,買來20多把扇子交到了村里,協助村里成立了秧歌隊。
“這個活動太好了!我們這不還打算以后每年定一個日子,作為群眾活動日,可以說是我們的農民藝術節,把這個活動繼續發揚光大。”談到群眾文化以后的發展,趙清華幸福地暢想著。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