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提問: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總結了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即“十個結合”,請問:如何更好的理解這“十個結合”的提出?
省委黨校劉淑珍教授解答: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在取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就是在于我們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全球化發展規律和執政黨變化規律的深刻把握和認識。這種規律性認識既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自于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更來自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本身。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總結了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即“十個結合”。只所以選擇這樣一個角度來總結經驗,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體思路和戰略目標基于兩個根本前提。一是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二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擺脫貧困和實現現代化,這是具有普世價值和普世意義的;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打破舊體制的束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使中國依次實現溫飽、小康和中等發達。這“十個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規律性認識,也解答了國內外不同人群對中國改革開放成敗是非的困惑和誤解。這“十個結合”表明,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成功在于一系列的平衡協調:如整體穩定和重點突破,漸進量變和激進突變,內部改革和外部開放,堅持原則和靈活應變,近期需要和長期戰略,抓住機遇和應對挑戰,自下而上的創新和自上而下的協調等等。這“十個結合”也說明:改革開放作為一場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一定的條件下,改革開放需要有所取有所舍,有所為有所不為。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的方向不可逆轉,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十個結合”的最本質的結合就是把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結合起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十個結合”的寶貴經驗實際上闡發的是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超越于表面發展成就的更為本質的成就,那就是中國制度文明的特色和發展模式的特點。這個制度和模式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上一條:劉淑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新概括的重要意義
下一條:何克亮:科學發展觀形成和提出的時代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