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提問:
十七大報告將科學發展觀單列為一部分,用重要篇幅對科學發展觀作了集中闡述。請給我們介紹一下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背景。
省委講師團副團長何克亮教授解答: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基于對現階段基本國情和新發展要求的科學判斷
我國當前最大的國情,是仍然處于并且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但是進入新世紀后,基本國情又表現出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對這些特征的科學判斷是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報告詳細闡述了現階段經濟增長、體制改革、人民生活、經濟結構、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對外開放等八個方面的基本特征。這些特征既包括正面的成績,也包括負面的問題和困難。特別是對困難和問題進行這樣系統深入的分析,在黨的正式文件中還是第一次。明確這些階段性特征,對于我們正確認識國情,判斷形勢,保持清醒頭腦非常重要;對于我們正確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地位和科學內涵,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具有重大意義。這些困難和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很快,經濟實力明顯增強。但是經濟發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一是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較弱,缺少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二是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第二產業發展較快,第一產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明顯滯后;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動,消費需求啟動緩慢;制造業規模較大,但技術結構偏低,處于世界產業鏈的中下游。三是物質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加劇,生態逐漸惡化,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第二,發展不夠協調。近幾年在協調發展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很突出。一是城鄉發展不平衡,城市發展較快,農村發展較慢,城鄉差距持續拉大的趨勢尚未扭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二是地區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地區和中心城市周邊地區發展較快,中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發展較慢,地區差距仍存在不斷擴大的趨勢。三是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還不夠協調,經濟對外依存度過高,隨著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
第三,發展不夠全面。經濟發展領先,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出現“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狀況。一是民主法制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適應,和公民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適應,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繼續深化。二是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思想文化建設還不能適應這種新變化,還不能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的要求。三是隨著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面臨諸多新課題,管理社會的難度明顯增大。四是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住房、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安全等方面積累的問題很多。
第四,發展不夠公平。雖然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利益分化問題日趨嚴重。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階層之間、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還在擴大,基尼系數已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二是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農村貧困人口有兩千多萬,城鎮低保人口有兩千多萬,低收入人口還有一億多。三是利益關系更為復雜,利益矛盾比較突出,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嚴重影響著社會和諧與穩定。
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我國面臨著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呈現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五大發展趨向。發展的機遇前所未有,面臨的挑戰也前所未有,但機遇大于挑戰。全面認識我國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既是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背景,也是我們自覺走科學發展道路的現實要求。
上一條:劉淑珍:深刻理解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即“十個結合”的意義
下一條:何克亮:解讀“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