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藍黃"規劃 黃三角文化產業發展新高地
2012-04-20 07:31:00 王紅軍 來源:大眾日報 我要評論
[提要] “十二五”期間,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30%左右。” 昝勝鋒認為,制定“黃三角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有利于指導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和利用,有利于黃三角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藍色經濟圈”的建設和發展。
□ 本報記者 王紅軍
“十二五”期間,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30%左右。到2015年,把文化產業培育成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文化產業增加值翻兩番,積極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這是“黃三角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的目標。
4月17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參與者、山東大學中國文化產業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昝勝鋒表示,“加快推進‘黃三角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對完善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布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黃三角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在“十一五”期間,黃三角文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文化產業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民營文化產業持續發展,文化市場逐步規范繁榮,已經初步形成以生態觀光、影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藝術教育業等為代表,面向市場的文化產業體系。
對于黃三角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和成績,昝勝鋒表示應該有客觀的認識,“從整體上看,黃三角地區尚未形成可持續內生增長的產業生態系統。本區文化企業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產業鏈短,文化產業在本區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仍然很小。從客觀上來說,受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的制約,文化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因此,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制定‘黃三角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變得刻不容緩。”
昝勝鋒表示,“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是推進黃河三角洲地區發展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是拓展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空間、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環渤海地區整體文化產業發展實力,對于完善我省文化產業發展布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昝勝鋒認為,制定“黃三角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有利于指導黃河三角洲的開發和利用,有利于黃三角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有利于“藍色經濟圈”的建設和發展。
黃三角后發優勢卓著
在《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文化產業SWOT分析認為,黃三角后發優勢卓著。把高效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突出位置的黃河三角洲,將成為我國今后高效生態經濟的樣板,并區別于珠三角、長三角為代表的我國工業化進程發展模式。
昝勝鋒表示,所謂的后發優勢主要是指黃三角長期經濟發展緩慢,開發滯后,客觀上保留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儲備了比較豐富的人文資源,這正是黃河三角洲發展的優勢所在。“比如說惠民魏氏莊園、鄒平丁公陶文等文化資源,雖然開發利用尚屬于初級階段,但另一方面也為現階段的開發利用提供了雄厚的資源,有利于‘黃三角’優勢的進一步凸顯。”
據統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土地資源優勢突出,人均未利用土地約0.81畝,比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平均水平高45%;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既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又擁有河口濕地自然景觀。古老的黃河文明、濃郁的天然生態,武圣故里、世界風箏之都構成了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多姿多彩的文化旅游資源。惠民魏氏莊園、鄒平丁公陶文、壽光雙王城鹽業遺址、陳莊西周古城遺址等文化資源和歷史古跡,具有較高的知名度。獨具魅力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展現了“黃三角”厚重而富有靈性的文化底蘊。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通過直接引進、學習國內外文化產業應用技術,在較高的技術層面進行文化與技術的融合,通過直接學習和吸收文化產業先進的商業模式、經營管理方法,吸納文化產業投資,就有后來居上的潛力和發展空間。”昝勝鋒說。
黃三角要向自身挖潛
在文化產業發展中,黃三角將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與環渤海地區和東北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提高本區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現代化水平。堅持網絡化、優勢互補、協作聯合發展模式,主動謀求與京津冀、天津濱海新區、半島城市群的合作聯合,與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對接產業的梯度轉移。
“這個‘區域合作原則’,主要是指與周邊省市區、經濟區的文化產業發展開展開放公平、可持續的發展合作活動。”昝勝鋒表示,從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區位特點可以看出,它是處于天津濱海新區、半島藍色經濟區和濟南城市圈的過渡地帶,加強四者區域之間文化市場的開放和可持續發展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共同發展。
有合作,也必然有競爭。昝勝鋒認為,“黃河三角洲地區發展中的自然優勢,相較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等發展過程也有所下降。因而,黃河三角洲在未來的發展中不可期望如長三角、珠三角一樣獲得諸多的外部支持,只能更多地轉向自身潛力的深入發掘。”
昝勝鋒說:“‘高效生態’成為黃河三角洲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一個新的定位。比如說在區域旅游產業方面,突出‘神奇黃河口、生態大觀園、夢幻石油城、武圣故里、世界風箏之都、循環經濟典范’的主題,打造兩個旅游區和重大開發十大旅游重點產品。”
■ 鏈接
黃三角文化產業發展布局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包括東營市、濱州市,濰坊市的寒亭區、壽光市、昌邑市,德州的樂陵市、慶云縣,淄博市的高青縣,煙臺市的萊州市等,共19個縣(市、區)。
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按照“突出高效生態經濟主題,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相協調,探索大河三角洲開發新模式”的總體發展思路和功能定位,以黃河生態文化、民間傳統文化、歷史經典文化等區域特色文化為核心,深入挖掘區域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形成面向市場同時具有鮮明綠色生態特征的現代文化產業區塊和產業集群,向規模化、聚集化方向發展。

相關閱讀
更多新聞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