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少年"怕"與"盼":8歲離家街頭流浪九年
2011-12-31 07:03:00 吳允波 來源:大眾日報 我要評論
[提要] 從小明記事時起,家里就“三天一大打,一天一小打”,父母幾乎天天打架。

□楊 林 吳允波 報道 為了掌握一門謀生技能,小明(右一)正在學習電動車修理技術。

元旦將至,小明正往宿舍的窗戶上貼窗花,以表達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楊 林 吳允波 報道
◆從小明記事時起,家里就“三天一大打,一天一小打”,父母幾乎天天打架。母親離家出走后,父親借酒澆愁,喝醉了,就打小明。“我身上的傷疤都是父親給我留下的。”
◆對暴力的恐懼,讓小明也選擇了離家出走。白天在大街上乞討,晚上就睡在廢舊房子或橋洞里,生病從不買藥不看醫生。“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不好過呀,幾乎天天處于恐懼之中。”
◆從15歲到17歲,小明因盜竊多次被抓住。有幾次,小明被扭送到派出所,兩次被決定拘留,因為年齡小沒有執行。“隨著飯量增大,為了填飽肚子,我開始學壞,偷呀搶呀都學會了。”
◆最怕的是挨餓挨打,最盼的是吃飽穿暖。他表示勞教結束后,回到老家辦個身份證,然后出來打工。“我不會回家的,也不會見我爸的,到鎮上辦了身份證就離開。”
□ 本報記者 吳允波
本報通訊員 楊 林
17歲,本是在學校里讀書的年齡,然而小明(化名)卻已在街頭流浪了9年,并且因盜竊被勞教。12月26日,記者在省未成年勞教人員管理所里和他進行了一下午的長談。
小明是臨沂人,1.6米的個頭,小圓臉,說話思路很清晰。還沒有成年的他,一開口卻顯得那么老練,像一個閱歷豐富的成年人。
身上傷疤全是父親留下的
小明出生在沂蒙山區的一個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在重男輕女的山村,男孩小明的出生給這個農家帶來了短暫的歡樂。然而,從小明記事時起,家里就“三天一大打,一天一小打”,父母幾乎天天打架。每次打架,暴怒的父親總會把母親打得遍體鱗傷,幼小的他嚇得躲在角落里發抖。他不敢哭,一哭必然召來父親一頓耳光。
小明清楚地記得,8歲那年,一個夏天的晚上,小明睡得迷迷糊糊,突然被一陣“噼里啪啦”的響聲驚醒。他睜開眼睛一看,只見父親把熱水瓶、盤子、碗等很多東西摔在地上,然后拉過母親一陣暴打。小明奇怪的是,母親這次沒有哭,也沒有還手,而是緊緊咬住嘴唇。父親一陣發泄過后,躺在床上睡著了。母親抱過驚恐的小明,什么話也沒說。躺在母親的懷里,小明一會兒就睡著了。等天亮他醒來時,母親不見了。
幼小的小明隱隱約約地意識到,母親是忍受不了父親三天兩頭的毆打,舍棄了最愛的兒子,離家出走了。母親走后,父親幾乎天天借酒澆愁,喝醉了,就打小明。母親出走一周后,爸爸又喝醉了,小明躲在墻角嚇得瑟瑟發抖。突然,父親把酒瓶摔在地上,滿地都是碎玻璃。父親拉過小明,讓他跪在碎玻璃上。頓時,鮮血從小明被扎破的膝蓋里流出來。
“我在外面流浪了9年,被別人打過很多次,都沒有留下傷疤。我身上的傷疤都是父親給我留下的。”小明撩起褲腿,露出膝蓋給記者看,只見他的膝蓋上布滿斑斑點點的疤痕。對暴力的恐懼,讓小明在母親出走一周后,也選擇了離家出走。
尋母未果街頭流浪
小明聽村里人說,母親離家后去了青島。他又聽說同村的一位叔叔要去青島打工,就央求這位叔叔帶上他。這位叔叔同情他,就將他帶到了青島。可是到了青島后的第一天,急于外出尋找媽媽的小明就和叔叔走散了。小明只好流落街頭,四處游蕩。
在剛剛流浪時,幼小的他在大街上漫無目的地溜達,晚上就隨便在路邊睡。因為不知道怎樣能弄到吃的東西,兩天多的時間,他沒吃一口飯,僅僅在路邊撿了半瓶礦泉水喝了。最后實在是餓極了,他站在一個路口,看見比較面善的叔叔阿姨,就膽怯地上前問:“能給我點吃的嗎?”問了五六個人后,終于有一個好心的阿姨給了他1元錢。他去買了4個饅頭,一次全吃光了。
第一次乞討到東西后,他感覺這個方式能填飽肚子,就開始白天四處游蕩著乞討。有一次,一位好心的阿姨給了他5元錢,并問他來自哪里?家里還有什么人?小明撒腿就跑。他對記者說:“就是餓死在外面,我也絕不回家了。”因為他怕爸爸,恨那個破碎的家。爸爸打跑了媽媽,打跑了自己,他腦海里完全沒有了家的概念。
小明白天在大街上乞討,晚上就睡在廢舊房子里或者橋洞里。后來,他找到了一個廢棄的大廈,作為暫住地住了進去。在這個廢棄的大廈里,早已住進了十幾名流浪兒,小明和他們組成了一個大“家”。白天,他們分頭出去乞討,晚上都回這個“家”住宿。在這個“家”里,小明是年齡最小的,晚上回來如果沒有乞討到東西吃,一些大點的孩子會接濟他一些食物。當然,這個群體也是沒有秩序的。有一次,小明因為說錯了一句話,兩個大孩子將他摁在地上,狠狠地踢他的腿,致使他的腿腫了三四天。
由于怕迷路,小明只在大廈附近兩條好記的路段乞討,晚上早早回“家”。一年后的一天晚上,他回家時,突然發現大廈正在拆除。這個“家”沒了,在這個“家”里結識的朋友也都找不到了。小明只好在附近隨機找地方住,夏天睡在銀行門口、橋洞、廣場。冬天實在太冷了,就住在居民樓的樓道里。偶爾乞討到錢時,他也去網吧睡一晚上。
“由于衣食無著,我經常生病。生病了從來不買藥不看病,即使有點錢也舍不得花,得留著錢買飯吃。”小明不記得自己得過多少次病了。有一次,因為乞討時突然下雨,遍身淋透的小明生病了,發起了高燒。小明沒有錢買藥,他來到一個網吧,以幫助打掃衛生為條件,在網吧的沙發上躺了整整4天。餓了渴了,就撿上網者吃剩的東西、喝剩的礦泉水。說來也怪,4天以后,他的病竟然好了。
“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不好過呀,幾乎天天處于恐懼之中。”小明說,害怕被其他乞討者打一頓,害怕討不到東西吃,害怕生病,害怕下雨下雪無法外出乞討,還有孤獨帶來的莫名恐懼。天天被恐懼所包圍,猶如驚弓之鳥的小明,竟然靠乞討度過了童年時期。
“好心人”將他賣到上海
13歲那年的一天,小明在大街上漫無目的地溜達著。到了下午太陽偏西了,他還沒有乞討到幾毛錢。“咕咕”叫的肚子提醒他,今天弄不好要挨餓了。正在這時,一個長相十分面善的叔叔走了過來,問他餓不餓?小明點點頭。
這個“好心人”買了一個漢堡遞給他,小明便狼吞虎咽地吃起來。看他吃完漢堡,這人又從兜里拿出了一瓶飲料遞給他,毫不提防的小明一口氣喝光了。喝了飲料后,小明就迷迷糊糊地睡去。也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小明醒來時,發現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那個給他買漢堡的人不見了,一個臉上帶傷疤的中年男子對他說:“你被賣給我了,以后要聽我的話。”這時小明才知道,他被販賣到了上海。
第二天,“傷疤臉”帶著他和另外兩個小孩來到一個商場前,要求他們進商場偷東西。三個小孩很怕兇巴巴的“傷疤臉”,只好進商場去偷。另外兩個小孩成功了,小明被發現了,“傷疤臉”趕緊進去把他領出來,還向商場經理連連道歉說“小孩子不懂事”。等回到住處時,“傷疤臉”劈頭蓋臉把小明暴打一頓,還不準吃東西。其后的日子里,晚上回到住處,三個小孩誰偷的東西少,“傷疤臉”就不準誰吃東西,甚至暴打。由于小明以前沒偷過東西,多數時候都是他挨打。
一個多月后,再次去商場偷東西時,小明想到了逃跑。他怕被“傷疤臉”抓住,就鉆到商場的一個死角里藏了起來。到了晚上天黑了,商場巡查的保安發現了他,把他送到了派出所。派出所干警問他叫什么,家住哪里?小明只是說“不知道”。派出所干警把他送到了救助站。
“在救助站的日子真好,不愁吃不愁穿。”小明說,在救助站里的一年,是自己最幸福的時光。在救助站里,不但能吃飽穿暖,工作人員還組織孩子們做游戲、識字。小明想,如果能在救助站生活下去,那該多好啊!
幸福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一年以后,救助站對他們進行集中遣返。由于小明在青島呆過,最后又被遣返回了青島。
屢次偷竊走上歧途
回到青島后,無依無靠的小明又開始了流浪的生涯。小的時候乞討比較容易,隨著年齡的增大,乞討越來越難。有一次,一個社會青年對他說:“你不缺胳膊不缺腿的,為啥要飯?再看見你要飯就揍扁你。”他趕緊逃走,走了好幾條街道才敢停下來。
“隨著飯量增大,為了填飽肚子,我開始學壞,偷呀搶呀都學會了。”小明說。開始他撿點廢品賣,實在難以果腹了,就開始想歪點子。他清楚地記得,每當乞討不到東西時,就會偷偷地溜進建筑工地,稱來找爸爸。趁人不注意,他拿起一塊鐵或鋼之類的東西就跑。拿去賣個十元八元,一天的飯就有著落了。
他多次試著找個活干,但由于年齡小,又沒有身份證,工作很難找。終于有一次,一個收破爛的中年人收留了他,讓他幫助收破爛。結果干了兩個月,一分錢也不給他。最后,他把這個人的自行車偷出來賣掉了。有一次,他找到了一個小餐館打工,由于不小心打碎了一個盤子,他被趕了出來。幾次打工失敗,使他對找工作失去了信心。
但生活還得繼續,吃飽肚子對小明來說成了最大的問題。他清楚地記得,15歲生日那天,一上午沒有乞討到東西吃。他實在餓極了,看見大街上一個孩子手里拿著雞腿在吃,他跑上去一把搶到自己手里,邊跑邊吃。等兩三分鐘后被孩子的爸爸抓住時,他已經將雞腿吃光了。結果,他被送到了派出所。因為他年齡小,派出所的干警將他教育了一番,就把他放了。
第一次被送到派出所,小明心里很害怕,認為警察會狠狠地揍他。干警耐心地對他進行教育,并沒有打他,還給他泡了一碗方便面。這次被公安機關處理,小明一方面覺得警察是好人,另一方面覺得做點錯事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因為“警察不打人”。
有一次,他鉆進一個居民家里偷東西。偷了一些零錢準備離開時,恰好遇見了外出歸來的男主人。男主人二話沒說,沖著他的臉就是一頓猛扇,揍完他后又把他送到了派出所。警察查實后,決定對他實施拘留,但因為小明年齡小沒有執行。
從15歲到17歲這段時間,小明因偷東西多次被抓住。由于年齡小,偷的東西少,一般是被失主教訓一番了事。有幾次,小明被扭送到派出所,兩次被決定拘留,因為年齡小沒有執行。
“未教所”里的悔悟
2011年9月,小明因為偷東西再次被公安機關抓獲。由于已經17周歲了,而且是屢教不改,小明被送到省未成年勞教人員管理所勞教一年。
“在未教所里能吃飽穿暖,我感覺這里真不錯。”小明很開心地對記者說,來到未教所幾個月,他體重增加了十幾斤。在一下午的聊天中,小明重復最多的是他的期盼和擔憂。他說,十幾年來,他最怕的是挨餓挨打,最盼望的是吃飽穿暖。
小明告訴記者,將來解教后,自己已經成年了,他要回到臨沂的老家,去辦一個身份證,然后出來打工。“我不會回家的,也不會見我爸的,到鎮上辦了身份證我就離開。”小明說。從小明的這個表態可以看出,暴躁的父親不但給小明的身體留下了傷疤,更在他的心靈上留下難以愈合的傷痕。在聊天中,小明多次說:“我多么羨慕其他有爸爸有媽媽的孩子呀,有人管,能上學。哪怕就管我吃管我住,我也不會在外面學壞呀。”
在采訪中,記者總是強忍著淚水。17歲,正是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日子的年齡,而小明已經過了9年的流浪生活,難以想象孩子是怎么活下來的!更讓記者震驚的是,在未教所里,這樣的孩子竟然有許多。流浪的生涯,充滿著苦難和委屈,這種生活給孩子們的心靈到底會留下什么印記呢?
可喜的是,小明已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他說,“這些年來,挨凍挨餓挨打是常有的事。雖然未教所很好,但我不想再回來了。以后出去我要好好干,反正我有力氣,不論干什么都能生活。”
結束談話時,小明說:“以后我能自食其力了,如果遇到像我這樣的孩子,我一定會努力地幫助他們,不讓他們和我一樣天天擔驚受怕地生活。”

更多新聞
- 今年樓市山東繼續限購 施行差別化稅收信貸政策
- 濟南一批新規開始實施 生育醫療費今起可走醫保
- 運行15年收費3億 104國道濟南收費站"退役"
- 山東積極應對冬季出血熱高峰 今年死亡24例
- 藥山郡二期交房一拖再拖 購房者要強行入住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