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日常采訪過程中,會遇到職業責任與道德看似相互沖突的情況,特別是采訪一些不幸事件,必須從兩難中做出選擇的情況下,要想成功地完成采訪任務,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原則?如何準確把握采訪時機、推進采訪深度?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不能簡單化。 了解分析情況、設身處地為被采訪者著想是采訪不幸事件的前提條件。比如要采訪一個孩子剛剛到水庫游泳不幸溺水身亡的母親,采訪的目的是為了喚起社會各界的關注,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但面對悲痛欲絕的母親,記者的每句問話都像一把刀,刺向心正在滴血的母親,好像每一句問話都是多余的。 可見,要想完成采訪任務,就要事先考慮被采訪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注意問題要少而精,要把握好度,要適可而止。也可以考慮不一定非要采訪當事者的母親 ,只要拍下她和親屬泣不成聲的場面,然后去采訪周圍的知情人,編輯制作時配上出事地點的水面的空鏡頭,同樣會產生很強的沖擊力。 被采訪者是否愿意接受采訪、主動配合采訪是采訪最終成功與否的關鍵。采訪前,詳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是記者到達現場后最終選定采訪對象的前提;針對被采訪者可能出現的情緒變化隨時調整提問方式和深度,則是在采訪前必須要預見到的;讓被采訪者了解采訪目的,消除敵意,感受到采訪者的真誠,則是決定采訪能否成功的最后一關。 舉個例子,有一次記者采訪一個因病致貧的家庭,孩子考上大學,家里卻無錢供應,已過不惑之年的父親面對攝像機一再掩飾自己的難處,表示他借錢也要供孩子完成學業。面對這個一貧如洗的家庭,為了讓這個寒門學子早日籌足學費,記者沒有給這位父親留面子,直接追問他:"聽說你家已負債很多,親戚朋友早已借遍,如果沒人再借錢給你怎么辦?"他說:"那就貸款吧。"記者又問:“聽說沒有擔保的貸款程序很復雜,如果孩子開學時間到了,你貸不下款來怎么辦?"一段沉默后,這位中年漢子再也顧不了自己的臉面,眼淚奪眶而出,泣不成聲地說:"那就真的沒有法子了,我沒有本事啊,連自己的孩子也供不起......"節目播出后,社會各界反響強烈,捐款踴躍。有關方面迅速反應,為這名上不起大學的孩子解決了首期學費。 對于記者來說,道德永遠高于職業責任。同行們常常說,災難面前更容易拍出好作品。但這并不是說記者在采訪時就可以只從節目的角度出發,而放棄道德標準,不必考慮被采訪者的心理感受,那樣做很可能會適得其反。 我們是記者,但首先是有良知的公民,如果面對落水者,有人正在搶救,我們可以只行使記者的職責,拍下那感人的瞬間完成作為一名記者的使命。可如果那一刻沒有你的幫助,落水者就有可能失去生命,任何一名記者都應放棄"可能"獲獎的作品下水去救人,職業道德永遠高于職業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