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的時評已經被少數寫作者壟斷了,甚至說幾十個作者就壟斷了全國的時評版面。說壟斷可能有點過分,但是這確實是指出了時評的一種現狀。對這種現狀怎樣看,以及怎樣突破這種困境,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對這種現狀怎樣看?
這些批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批評者忽略了一個問題:時評寫作是有一定門檻的,因為時評評論的是新聞事件或某種有新聞背景的社會現象,這需要對新聞價值極高的判斷能力,也需要一定的專業訓練,需要專門的寫作技巧的培養,更需要對社會有自覺的道義擔當,還需要寫作的激情,因此,時評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寫的,也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寫作好的。時評是一種理性色彩很強的表達方式。時評這種體裁的特殊性,注定了這不是一種可以廣泛普及的寫作方式,也注定了只有少數人才能成為高水平的寫作者。《南方都市報》時評版塊的設置和《新民周刊》《南風窗》等雜志的時評,就反應了這種寫作態勢。這是一種基于正義、公理、導向、專業背景以及信息優勢的一種判斷,這樣的時評,是為讀者理解新聞價值提供智力支持的。
而“讀者來論”或“讀者來信”,只有能完整清晰地表達民聲民情民意就達到目的了,在寫作上,可以很自由,既不一定針對具體新聞事件來評論,也不一定要綜合某類社會現象,只是從個體或一個群體出發表達某種愿望,某種利益訴求,說清楚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專門的寫作訓練,至少從文字上,基本上沒什么門檻,是人人可為的。這種寫作更強調自由表達,強調立足自我的是非和善惡判斷,是對社會生活某個層面的個性化體驗,對文體、邏輯、修辭,都不必太講究,這種寫作是生活在不同地方、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生活狀態的人們之間在公共話語空間里的一種對話方式。現在,有些報紙專門辦了“來論”版,如《新京報》的來論版,再以《南方周末》以前的“百姓茶坊”等。
我們在看待和評價時評的寫作群體的時候,首先要區分這兩種寫作方式。至于幾十個作者壟斷全國報紙時評版的問題,應該看他們到底是不是真的壟斷了,其次也應該看到現在的時評寫作和發表機制只是一種過度狀態,套用一句大話說,是“發展中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如果要求每家報紙都有一個獨立的作者群體,那只有兩種結果,一是稿件質量大大下降,二是將有很多報紙的時評版根本辦不起來。全國報紙普遍開辦時評版,至今也只有兩年左右的時候,無論從操作經驗,還是寫作群體,都還處在起步階段,提出太高的要求,不切實際。
怎樣改變這種狀態?
這種情況的存在,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也和目前大多數報紙時評版的設置對讀者和作者的引導有關。要改變這種狀況,我以為當前要做的事是:從版面上把時評的功能細化,向兩個方向努力,一方面主打社評和專欄評論,另一方面為公眾表達開辟專門的空間,比如可以采用“讀者來論”、“讀者來信”這種方式。在近幾年全國報紙的時評版中,只有幾家報紙走在前面,每天開了兩個時評版,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其他報紙的時評版,限于版面的數量,都沒有做這樣的區分。
社評應該是時評版的核心層,如果沒有社評,就等于時評版沒有了靈魂。這個道理從理論上就沒有必要再說了。現在能做社評的報紙不多,這和報紙對時評功能的認識有關,也和一家報紙的具體情況(比如人員配置)有關。傳統的大報,都有專門的工作部門和專門的人員負責這個工作,他們在總編輯的指導之下,對某一個時期重要的社會問題和新聞事件表達一種媒體立場,發揮對輿論的影響力。但是現在的晚報都市類的報紙,雖然大都做起了時評版,但卻絕大多數都沒有重視社評的寫作。這或許是時評發展初期的一個過度階段。我相信,這種情況必定會改變。
時評的專欄化,是提升時評水準的好辦法之一。國外的報紙和中國早期的報紙都有過成功的經驗。開設時評專欄至少有這樣的好處:可以個性化,可以要求作者有一定的專業背景,甚至可以要求專欄作者有某一方面的信息優勢,這樣才能有獨到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有更深刻的觀點,才會有“不可不讀”的時評產生,才能形成一家報紙的智力優勢,才能最終提升報紙的文化品位。我們常說,現在新聞資源是共享的,只有獨家的處理才能吸引讀者。其實,“時評專欄”對某一新聞事件的獨家觀點、獨家判斷,可以成為一家報紙最具競爭力的賣點之一。目前,晚報都市類的報紙都大多沒有重視這一點,中國的時評專欄作家隊伍也還沒有真正活躍起來。這對報紙時評的發展來說,是一項有開拓性的工作,如果能發展得好,不但會為一家報紙帶來巨大的社會聲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中國的輿論生態,對社會的進步產生一點推動作用。
“讀者來論”或“讀者來信”這樣的寫作方式,是真正可以容納公眾聲音的地方,我們常說的時評的“公民表達”,主要應該通過這種發言方式和空間來表達。這是一個任何人都可以表達自己聲音的地方,是一個最具包容性的地方,也應該是一個最寬容的地方,甚至可以容納語言很粗糙但有具體內容的稿件,只要言之成理,都有作為一種信息流通的價值。目前報紙的時評版,專門辟“來論”或“來信”版的不多。
如果時評的功能能得到這樣的細化,時評的寫作群體就可以自然分化,不同報紙的時評版面,才能顯出質的差異,我們目前對時評的種種不滿意也就會自動消失。道理很簡單,目前大部分時評寫作者,要么極少數成為專欄作者,要么經過相當的努力成為專欄作者,但大部分寫手,大概只能進入“讀者來論”或“讀者來信”的表達行列里去,成為公眾表達的普通一分子,成為提升公眾表達水準的重要力量,或成為公眾表達初期的示范者。這樣,各家報紙都有或培養出自己相對固定的專欄作者,時評的總體質量必然會提高。
目前的晚報都市報類報紙里,能對時評功能進行細化的報紙不是太多,只有兩三家,這除了如版面、人員配置、稿費標準等等具體原因之外,根本上還和對時評功能的認識不能達成一致有關。
看看現在全國各地報紙的時評版,雖然作者群體差不多,但欄目設置和觀點選擇還是有差異的。就以晚報都市類報紙而論,差別也不小:有的報紙側重于嚴肅話題的評論,內容主要涉及重要的時政新聞,包括國際新聞的評論,其中不乏敏感性很強的話題,極大地提升了報紙的內在質量,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比如《新京報》、《燕趙都市報》等報紙;有的報紙則基本上只做社會新聞的評論,只要好看,好玩,好讀就可以了,并不去深究什么社會功能,大有“八卦評論”的感覺。應該說,能夠像前者一樣有“自覺追求”的報紙并不是很多,但像后者這樣,把時評版辦成趣味閱讀的地方,卻不在少數。
這個差異說明,時評版雖然在全國鋪天蓋地地辦起來了,但對一家報紙來說,時評到底承擔什么功能?換句話說,寫時評,發時評,到底是為了什么?對這個基本問題,還沒有達成共識,還沒有具有普遍指導性的意見。
要討論當前報紙時評存在的問題,這是一個必須首先弄清楚的問題。相對于這個問題,其他的問題,比如作者隊伍、發表機制、寫作水準等等,可能都是邊緣話題。
筆者不知道專家們如何看待這些問題,會給出怎樣的答案。不解決這些問題,編輯就無所適從,寫作者也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