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真的需要這種“潔癖”嗎?
15:00
禁止“臟車”入城,說到底是一種“權力任性”。城市治理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在出臺一項城市治理措施時,不妨多些“綜合考慮”,少些“權力任性”,既要學會規范用權,又要注重城市治理的科學性和人性化。莫丟了“以人為本”這個法寶,也別忘了“人民滿意”才是衛生文明城市的最高標準和追求,一些有違常識、太過“潔癖”的治理思路,該退場了。

2023-04-03
牛樂耕
近日,云南省巧家縣一則《關于加強臟車出入城綜合治理的通告》引發網友熱議。其中,有關“車身外表有明顯污跡、灰塵或泥土,車頂有積塵的”“輪胎、擋板、底盤沾帶泥土的”車輛不得在巧家縣城區道路上行駛等要求,被指過于苛刻。對此,您怎么看?

媒體發聲
大眾日報 2023-04-03
巧家縣禁止“臟車”進城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但想通過公共政策來實現這一目的,顯然需要更加嚴謹細致的科學性與可行性論證。僅是“想當然”或“一刀切”的出臺政策,無疑帶來了適得其反的效果。相信從禁止“臟車”進城這一爭議中,各地可以獲得更多提醒與啟發。
光明網 2023-04-03
“城市形象”,是個意蘊深刻、多元復雜的概念。這種形象,當然包括干凈的形象,也包括法治的形象;既包括嚴格的形象,也包括包容的形象。而哪些形象更重要,倒還真得仔細掂量一下。為了一些面子上的形象,丟了一些內里的精神,恐怕得不償失,比臟車的危害要更大一些。另外值得多說一句的是,在強調拼經濟的當下,車水馬龍的交通就是一個重要支撐。而這個“洗干凈才能上路”的要求,是讓經濟更通暢了呢,還是讓人們退避三舍,這個答案或許也不難推測。
潮新聞 2023-04-03
凡事過猶不及,公權力就更是如此,應顧及民眾感受和切身利益,不能隨意,要有基本的邊界意識。此事到了輿論場,被批“不切實際”、“濫用職權”,癥結就在這里。地方出臺任何規定,都要經得起情理和法理的檢驗。至少從當地發布的通告來看,標準還是過于模糊,可能會放大執法過程中的自由裁量權,進而放大“亂執法、濫執法”的可能性,讓民眾深惡痛絕的一刀切和層層加碼,再次上演。這便是民眾真正擔憂的地方。
極目新聞 2023-04-03
可以倡導車主養成愛護車輛清潔的習慣,對容易“拋、冒、滴、漏、撒、揚”的相關車輛進行規范,也是有必要的。但對私家“臟車”,不聽勸的就要處罰,這個于法無據,因為車身臟不臟、輪胎是否可以帶泥,還真沒有哪條法規說不行,真不知處罰的底氣從何而來。目前,當地已刪除了此前發布的這份《通告》,也說明認識到“臟車不能進城”是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何讓相關規定更接地氣、更符合實際與群眾期待,就事關決策水平了。

本網觀點
15:00
禁止“臟車”入城,說到底是一種“權力任性”。城市治理考驗著管理者的智慧,在出臺一項城市治理措施時,不妨多些“綜合考慮”,少些“權力任性”,既要學會規范用權,又要注重城市治理的科學性和人性化。莫丟了“以人為本”這個法寶,也別忘了“人民滿意”才是衛生文明城市的最高標準和追求,一些有違常識、太過“潔癖”的治理思路,該退場了。

網言網語
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形式不要也罷,重點是對老百姓有沒有幫助,好好為民生工程盡一份責吧。
這兩年愛國衛生運動、文明城市創建、三年行動等一系列的政策要求,上有考核,下有白鶴灘水電站需要棚戶區改造和移民安置區修建的客觀硬傷,旁還有山高谷深的地理劣勢。每天都有工作人員在不同的崗位努力的為這個城市營造最好的宜居環境,這樣簡單的否定并不好。
謝絕帶泥上路沒毛病,但是不能吹毛求疵,執法力度力求人性化。不擔心立法,就擔心執法的時候無法可依。
什么樣的標準是臟車?有嚴格的評定標準,還是管理人員的一句話?

往期回顧
第26期:以中考加分來鼓勵生育,是否合理?
2023-03-15第25期:該不該限制罪犯子女考公?
2023-03-04第24期:如何看待短視頻平臺的炫富現象
2021-04-25第23期:做好網絡誠信的踐行者和監督員
2021-01-11第22期:緣何引起“突出家長群”的怒吼?
2020-12-09第21期:為何人們都愛自稱“打工人”?
2020-11-10第20期:該怎么填平虛假房產廣告這個坑?
2020-10-15第19期:“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您喝了嗎?
2020-09-30第18期:“兒童版微信”要來了,您會讓孩子用嗎?
2020-09-23第17期:推出“多等五分鐘”功能,你贊成嗎?
2020-09-11第16期:女校長吃光學生剩飯,是為人師表還是作秀?
2020-09-07第15期:“蝸牛獎”是批評還是鞭策?
2020-08-31第13期:打響制止餐飲浪費的“全民戰役”
2020-08-14第12期:8歲女童當評委,成就兒童還是消費兒童?
2020-08-12第11期: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算不算佳作?
2020-08-07第10期:女主角住進我的家,豈能此般“廢物利用”
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