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創發展新優勢—聊城"三化同步"道路解讀(上)
戰略新興產業是“轉方式、調結構”的牛鼻子,也是聊城未來的競爭力所在。為盡快扭轉新興產業總量小、發展速度慢、技術支撐力量薄弱的被動局面,聊城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家“863”工程、星火、火炬計劃、山東省“四新一海”戰略支持,另一方面設立了1000萬元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基金,給予相關產業“真金白銀”支持。同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支持企業技術平臺建設,鼓勵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專有技術及高附加值的產品。目前,全市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6家、省級38家、市級71家,為產業強勁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為早日把“4455”工程的藍圖變為現實,聊城著力在增活力、抓落實上下功夫。嚴格落實戰略支柱產業、戰略新興產業、民營特色產業發展的責任機制,把年度計劃和任務分解到每個單位和個人;嚴格落實推進機制,定期調度項目建設和產業進展情況,及時破解瓶頸,掃清障礙;嚴格落實考評機制,把“4455”工程推進的速度和成效作為評定部門單位工作成效和各級領導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標準。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充分調動起各級抓工業、抓發展的積極性,形成了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
... ...
創造幸福新家園—聊城"三化同步"道路解讀(中)
清晨,幾聲清脆的鳥啼打破了徒駭河的寧靜。晨練的人們沿濱河大道悠閑走來,呼吸著濕潤而清新的空氣,迎接一天中第一束晨曦的光芒。此刻,行走在他們腳下的,不僅是一條普通的道路,更是一條寄托著美好愿景的觀光走廊。
如果說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前提和基礎,那么,城鎮化則是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兩者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城鎮化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四大戰略之一,全面加速城鎮化進程,全市城鎮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特別是進入2011年,聊城提出了“一年一大步、三年大變樣”的城市建設目標,當年完成城市建設開發投資214億元,是2007年的5倍。在成功創建國家優秀旅游城、雙擁模范城之后,聊城又成功完成國家衛生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國家園林城創建工作,“五城同創”任務全面完成。
城市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是吸引資金和人才的重要要素。為加快中心城區建設,聊城按照“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城市定位,高水平制定了《城市空間戰略規劃研究》、《城市建筑高度分區規劃》等城建專項規劃和一批重點項目控制性詳規,為打造面積100平方公里、人口100萬的“雙百”大城市提供科學指導。
... ...
突破核心謀進位—聊城"三化同步"道路解讀(下)
在聊城城區北側,一座規模龐大、功能齊備的現代農業流通平臺正在崛起。目前,聊城農產品物流交易中心項目進展順利,蔬菜交易市場將在國慶節前竣工并正式經營,綜合市場將在11月底前竣工,水產市場主體、果品冷庫框架、物流信息中心主體也將在年底完成。項目建成后,將有效帶動聊城及周邊地區農產品流通和加工,成為全市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龍頭。
推進“三化同步”,最核心、最關鍵、最緊迫的任務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由于自然、歷史等方面原因,聊城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于工業化和城鎮化,表現在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加工增值率低等多方面。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聊城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實施了農業產業調整振興計劃,努力培植面向未來的農業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打造全國重要的生態農業及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加快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的跨越。
與工業經濟相比,農業農村工作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抓手。為此,聊城借鑒發展工業的理念,確立了“橫抓項目促調整、縱抓產業促提升”兩大主線。
... ...輸血+造血--聊城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雙贏
7月15日,在茌平縣賈寨鄉前寨村返鄉創業人員侯金玲家里,幾名留守人員在學習手工藝品項鏈的制作技術。今年27歲的侯金玲,從青島打工回來學得一手來料加工的手工藝品制作手藝,訂單給青島某公司加工制作項鏈工藝品,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帶動了當地100余名留守人員足不出戶賺金錢。
近年來,聊城大力發展民生經濟,最大限度的讓利于民。實現“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做到安居與富民齊頭并進,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雙贏。
近年來,聊城通過政策幫扶讓重點群體實現創業夢想。目前,全市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社會各方參與、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培訓機制,重點加強對高校畢業生技能培訓、企業職工崗位培訓、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技能和素質。同時,利用各類科技創業園、產業園等載體,搭建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者提供低租金、零費率、“一站式”服務,以創業帶動就業。據了解,今年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安排就業專項資金2838萬元,上半年全市共撥付各項補貼680.6萬元,發放貸款2242萬元,扶持帶動就業1633人。
... ...以水為魂以文為脈 突出地方特色建設文化強市
近年來,聊城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文化強國、強省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打造“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城市文化品牌為核心,以實現“把潛在的文化影響力轉變為現實的城市競爭力,把豐富的文化資源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為目標,突出工作重點,創新工作思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文化強市。
聊城市委、市政府把加強文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一同研究部署、一同規劃安排。市委常委會多次對全市文化建設工作進行了深入討論,制定出臺了《中共聊城市委關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確定了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聊城潛在的文化影響力轉變為現實的城市競爭力,把豐富的文化資源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為目標,以豐富的文化資源為依托,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推動發展為著力點,做大做強全市文化產業的總體發展思路。
... ...農業振興看聊城
“聊城市用占全國千分之一的土地,生產了占全國百分之一的糧食。”果不其然,7月11日,聊城市夏糧生產傳來捷報:目前,“三夏”工作順利結束,夏糧收獲面積601.25萬畝,比去年增加2.85萬畝;單產達到475.7公斤,比去年增加15.02公斤;總產達到286.01萬噸,比去年增加10.34萬噸。夏糧單產、總產實現“十連增”。
糧食生產僅是聊城農業發展必須保證的一個方面,多年來,聊城市委、市政府致力于農業產業調整振興的大方略,要在這片黃河沖積平原上實現農業產業的振興、農村經濟的振興。
2012年是實施農業產業調整振興計劃關鍵的一年。今年聊城農業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實施“四百工程”建設,即“100個重點農業項目、100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1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百村扶貧攻堅計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