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造血--聊城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雙贏
7月15日,在茌平縣賈寨鄉前寨村返鄉創業人員侯金玲家里,幾名留守人員在學習手工藝品項鏈的制作技術。今年27歲的侯金玲,從青島打工回來學得一手來料加工的手工藝品制作手藝,訂單給青島某公司加工制作項鏈工藝品,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帶動了當地100余名留守人員足不出戶賺金錢。
近年來,聊城大力發展民生經濟,最大限度的讓利于民。實現“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做到安居與富民齊頭并進,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雙贏。
近年來,聊城通過政策幫扶讓重點群體實現創業夢想。目前,全市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社會各方參與、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培訓機制,重點加強對高校畢業生技能培訓、企業職工崗位培訓、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技能和素質。同時,利用各類科技創業園、產業園等載體,搭建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者提供低租金、零費率、“一站式”服務,以創業帶動就業。據了解,今年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安排就業專項資金2838萬元,上半年全市共撥付各項補貼680.6萬元,發放貸款2242萬元,扶持帶動就業1633人。
水城廣場
7月15日,在茌平縣賈寨鄉前寨村返鄉創業人員侯金玲家里,幾名留守人員在學習手工藝品項鏈的制作技術。今年27歲的侯金玲,從青島打工回來學得一手來料加工的手工藝品制作手藝,訂單給青島某公司加工制作項鏈工藝品,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帶動了當地100余名留守人員足不出戶賺金錢。
近年來,聊城大力發展民生經濟,最大限度的讓利于民。實現“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做到安居與富民齊頭并進,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雙贏。
幫扶創業帶動就業
東昌府區于集鎮“80后”女孩潘春玲,在家鄉創業開辦了一家玩具廠,她的玩具廠為當地提供100多個就業崗位,產品遠銷韓國。近段時間,潘春玲又接到一個韓國的訂單,正在打算招收工人。
近年來,聊城通過政策幫扶讓重點群體實現創業夢想。目前,全市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社會各方參與、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的培訓機制,重點加強對高校畢業生技能培訓、企業職工崗位培訓、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技能和素質。同時,利用各類科技創業園、產業園等載體,搭建創業孵化基地,為創業者提供低租金、零費率、“一站式”服務,以創業帶動就業。據了解,今年市、縣兩級財政預算安排就業專項資金2838萬元,上半年全市共撥付各項補貼680.6萬元,發放貸款2242萬元,扶持帶動就業1633人。
祥光銅業
富民產業促進發展
茌平信發集團原先是縣城一家小熱電廠,經過短短十幾年發展,信發已成為集發電、供熱、氧化鋁、電解鋁、碳素、氟化鹽、燒堿、聚氯乙烯、電石、石灰、真空制鹽、鋁深加工、中高密度板等產業于一體的現代化大型企業集團,鋁產業做到了廣西、山西、新疆和澳大利亞、印尼,產業規模躍居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總資產近千億元,支撐起了茌平縣域經濟的半邊天。
培育富民型產業,逐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是發展民生經濟的關鍵,近年來,聊城以廣大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一直都是聊城市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貢獻了全市GDP增長的近一半,吸納了大量農民和城市下崗職工就業。為此,聊城市設立了中小企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成立了擔保行業協會,促進民營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同時,聊城市還依托本地資源和產業優勢,實施了“特色產業提升計劃”,以軸承、冶金板材、鋼管、釬具和畜禽加工等五大產業為重點,大力培植產業集群,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競相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也實現了同步增長。
農村經濟助民增收
為發展民生經濟,聊城大力培植蔬菜產業,打造七彩莊園。聊城蔬菜遠銷香港,并深受香港市民歡迎,每天供應香港的蔬菜可達25噸。為進一步壯大蔬菜產業,聊城正斥資50億元建設鮮活農產品交易中心,未來五年,力爭培育20個國家級品牌。
針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聊城實施了農業產業調整振興計劃,以圍繞建設生態農業及農產品深加工基地,設立農業產業調整振興基金,以100個農業重點項目為抓手,以完善產業體系為重點,持續加大農業投入,讓100多萬特色種植戶成為直接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