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眾網時間:2020-11-26 10:21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璐 畢節報道
新法村距黔西縣23公里,最高海拔1560米,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五里鄉海拔最高的村。2014年以前因土地破碎,土壤貧瘠,土地石漠化嚴重,當地經濟發展被嚴重制約,新法村一直被列為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14個深度貧困村之一。
11月18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新法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旭峰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因為土地石漠化等問題,村里的壯勞力都會選擇離鄉打工,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務工收入,留守在村里的人大都老弱,沒有收入只能依靠政府救濟。
新法村經過綜合治理的土地,土地被平整后,還增加了防水土流失的防護。
2014年,新法村迎來新機遇,搭上了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項目的順風車。據了解,該項目2015年1月在新法村開工建設,同年5月完成建設任務并通過省級竣工驗收,治理面積達2.37km。機耕道、作業便道、截排水溝、蓄水池、沉沙池等設施得到完善,從土地零散到相對連片,從石漠化到坡耕地,大大減輕了水土流失帶來的危害,從根本上推動了地方產業發展,提升了產業增收,凸顯了綜合治理的有效成果。
新法村土地石漠化嚴重,圖中的石頭均為土地平整過程中從地里刨出來的。
張旭峰告訴記者,早前村里基本上靠天吃飯,地里石頭遍布,農作物在石頭上無法生長,村民只能沿著有土的地方種,但因為水土流失嚴重,土壤層薄,干旱缺水,每年大家沒少費力,但到年底往往只有八九百元的收入,村民的日子過得很苦。到2015年因為國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的推進,石漠化、水土流失問題被治理后,新法村舊貌換新顏,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土地問題得到治理后,黔西縣五里鄉新法村開始計劃摘掉貧困村的帽子。為從原來輸血式發展過度到造血式發展,新法村在鄉領導的支持下開始發展本村產業。先通過成立合作社,將村民手里的土地以每畝350元的價格流轉到村合作社,村民自動成為合作社社員。合作社再引入相關企業單位,簽訂合同種植企業需要的作物,村民可以在已流轉的田地里務工獲得務工費,年底村民同樣可以從村合作社手里拿到一年的分紅和提成。
新法村種植的頭花蓼。
據了解,2016年—2019年,新法村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通過與藥企合作,開始嘗試在綜合治理的土地上試種抗旱能力強的頭花蓼。張旭峰介紹,頭花蓼是一種非常抗旱的植物,全身都可以入藥,有治療尿道感染、腎盂腎炎的功效。
新法村村民正在地里采摘頭花蓼。
采訪當天正是頭花蓼開始收割的時節,地里務工的村民大都是40到50歲婦女。大家戴著遮陽帽,圍著頭巾,弓著身子一手揮著鐮刀一手把植物從土里扯出來,抖抖根部的土,堆到了旁邊。干活的村民告訴記者,其一直在村里合作社工作,每天工作8到10小時,收入日結或月結,每天的收入大概在80到100元之間。
張旭峰告訴記者,2020年,新法村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種植頭花蓼1300畝,每畝產值可達30000元,聯結帶動250余戶農戶增收。截至目前,已支付流轉費45.5萬元,項目用工15000人次,支付工資150余萬元,幫助新法村群眾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記者從當地了解,為進一步增加土地畝產值,新法村將積極推廣脆紅李套種頭花蓼,脆紅李預計兩年后達到豐嚴期,每畝土地收益再翻一番。頭花蓼花期較長,是很好的蜜源植物,為進一步提高農戶收益,新法村在頭花蓼附近擺放近百個蜂箱,采集的頭花蓼蜜再次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果。據悉,新法村于2017年底正式退出深度貧困村行列,2019年底全村實現所有貧困人口脫貧。
據黔西縣五里鄉鄉干部介紹,圍繞“加強水保治理、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三大目標,目前在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基礎上,五里鄉率先實行“鄉黨委領辦總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戶”模式,實施產業發展“樣板點”,成立黔西縣恒遠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已組建10個村社一體農民專業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