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涌現出許多先進典型,他們感動和影響了幾代人。為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黨員干部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自覺解決“四風”方面存在的問題,推動活動順利開展,特推出“那些年感動過我們的人和事”專欄,回顧從我省產生或與我省關系緊密的10位老典型的感人事跡。
在焦裕祿紀念館,我們看到他在蘭考僅有的四張照片,其中三幅是偷拍的,只有一張經他同意,還是和泡桐的合影。淄博畫家杜國建,二十多年畫了一千多張焦裕祿圖畫。他說,焦裕祿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在蘭考怎么能只有四張照片留在世間呢?我要用自己的手,讓焦裕祿的形象和精神,永留人間。

光輝的名字——焦裕祿,在神州大地回蕩。3月18日晚,春雨淅瀝,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北崮山村。看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裕祿的本家、60歲的焦方祥激動地說:“習總書記去看焦裕祿了。”北崮山村,是焦裕祿的故鄉,整個村子都在為這個消息激動。時間之軸回撥50年——1964年2月11日,農歷臘月二十八,42歲的蘭考縣委書記焦裕祿,從河南回故鄉過年。這是1947年他隨軍南下以來,第一次回鄉,也是最后一次。未過門的侄媳婦趙新愛,聽說“當大官”的二叔回來了,興沖沖地從十多里外的泉河村,趕了過來。滿心指望二叔給點見面禮,沒個十塊八塊,有個一塊兩塊也行。沒成想,臉色蠟黃的二叔,除了祝福,一分錢也沒給。“現在我當笑話說給你們聽,但當時心里可不痛快了。...
不到西藏,不知孔繁森在藏民心中的地位。東昌府區區委書記李小平介紹,去年,聊城一批干部到西藏考察,在車上不經意說起來自孔繁森故鄉,滿車人圍上來,爭先恐后詢問孔繁森夫人怎么樣,孩子如何,豎起大拇指夸贊孔繁森的為民情懷,沒有人不會被那場景感動。

聊城孔繁森紀念館館長高杉從年前起一直在忙活,3月22日下午,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陪孔繁森夫人王慶芝從西安剛回來,他們是去看孔繁森硅膠像的小樣。硅膠像塑好后,將安放在孔繁森紀念館。孔繁森硅膠像主題是“祖孫情深”,塑造的情景是孔繁森在輔導他收養的兩個藏族孤兒曲印和貢桑做作業。目前兩個孤兒怎樣了?高杉說:“兩個孩子都很爭氣,曲印現在拉薩電視臺干記者,貢桑南京大學畢業,現在是文化干部。”孔繁森生活并不寬裕,1993年他悄悄到西藏軍分區總醫院血庫,要求獻血,其實他是為了孩子們來賣血,就這樣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900毫升,記者在紀念館看到了孔繁森化名的采血單。“孔繁森殉職時,兜里只有八塊六毛錢,我絕對相信。”宋來君今年6...
我們在壽北采訪,看到的是片片鹽池,高高的鹽垛,一個個現代化鹽化工企業的飛速發展讓人振奮。當年這里卻是一個荒灘。在一處大壩下,有一間面積只有三四平方米的破舊小磚房,一個叫郭光坤的曬鹽工還住在里面,他說:“這就是當年壽北開發的總指揮部,伯祥書記當年47天吃住就在這里,指揮了壽北開發大戰。”

“看著楊樹排成行,想起當年王伯祥。王伯祥離開壽光23年了,他領著栽的白楊都這么高、這么粗了。”82歲的壽光市洛城街道北徐村老村支書郭元亮指著路邊的白楊說。3月25日下午,在郭元亮家,他拿出紅封皮的《伯祥書記》送給記者,這是他牽頭寫的書。歷時6年,采訪300多名群眾,光手寫初稿就60多萬字。郭元亮說:“誰對咱好,就給誰立傳。”3月24日上午,在壽光華天光伏農業科技公司的大棚里,陽光透過光伏大棚,打在西紅柿的綠葉上,打在西紅柿苗后面王伯祥的笑臉上。大棚的主人趙東海說,面積700平方米的一個光伏大棚,一年能發2.5萬度電。王伯祥說:“農業就得靠科技。”剛走出大棚,一個敦實的中年漢子跑上來:“伯祥書記好,俺是洛城街道張家堯村的。”王伯祥笑...
一位干部由衷地評價朱彥夫:他缺手缺腳,但從不缺“鈣”;他渾身是傷,渾身有病,但就是沒有“軟骨病”。他是永遠的時代楷模。朱彥夫,實在是無愧于張家泉村民,無愧于這片熱土。

81歲的朱彥夫又有了新身份——博主。3月26日,朱彥夫官方微博開通,這位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全國時代楷模,第一次成為網絡世界的“主角”。正在濟南作朱彥夫事跡報告的淄博市委講師團副團長于濤,一有空就在電腦上刷新微博主頁,越刷越興奮,“開通沒幾天,就有1萬多‘粉絲’。這證明,朱老的精神一點都不過時。”他欣慰地說。眼前的微博和不斷舉行的報告會,讓于濤的記憶又回到了18年前——1996年,于濤就采訪過朱彥夫,并成為當時朱彥夫事跡報告會的報告人。那年11月1日,于濤隨朱彥夫在臨淄作報告,目睹了他在講臺上突發腦梗塞暈倒,那是他作的上千場報告中的最后一場。“再次作朱彥夫事跡的報告,仿佛和當年一樣,感覺他就在報告臺上。”隨著時光流逝,朱彥...
王樂義考慮問題總是超前一步。1989年,他帶領村民成功建起17個日光溫室蔬菜大棚,村里當年就出現了17個雙萬元戶,有人說,咱技術捂三年不外傳,全村就富得流油。但王樂義不這么看。他將技術無償獻出。如今壽光市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蔬菜之鄉”。

“不能每次來都讓你們看大棚啊。”王樂義的大手伸過來時,記者試圖搜尋他14年前的影子:煙還是不離手,話還是慢悠悠;多了些白發,少了些客套;笑聲爽朗,步履穩健。3月25日上午,剛到壽光三元朱村,王樂義就拉著記者去看他們正在布展的青少年“德育宮”。14年前的3月下旬,記者首次采訪王樂義,在三元朱村大棚菜技術培訓辦公室里住了一周。沒有暖氣,晚上蓋被子都被凍醒。在路上,記者想找曾住過的地方。發現培訓辦公室拆了,代之而起的是嶄新的現代化培訓樓。負責培訓的劉景龍,兩年前慕名而來,他畢業于河北大學,農學碩士。他說,去年一年培訓了12期,一期二百人左右。三元朱村村委主任王保泉說:“原來三元朱,在壽光都沒名氣,現在成了3A景區,全國各地的游客...
今年全國“兩會”,作為人大代表,他寫了41個關于林場的建議、一個議案,有三厘米厚。他說,“我愛職工,愛林場,愛林業,但我更愛我的拐杖,更想作大家的拐杖。”

孫建博,走在迎春花開的山路上。3月19日上午,記者與之并行。他走得很快,語速更快,談林業,談林場,談自己。他3歲不能走路,但長大后,卻在“跑”著干事。拄著拐,這位淄博原山林場的當家人,迎風而立:40多年前的一天,父親背著他,艱難爬上了6樓親戚家,不滿10歲的小建博聞到了從門縫里飄出的餃子香味。推開門,他左顧右盼,卻不見餃子的蹤影。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活出個樣,讓父母吃上餃子,讓好心人吃上餃子。工作后的孫建博,承包了原山林場的陶瓷業務。一年利潤賺了上百萬。孫建博吃上“餃子”了,原山林場的職工們卻身處“寒風”中。負債4000多萬,工資好幾個月發不下來。此時一位伯樂,相中了這匹“千里馬”。看到滿懷期望的眼神,孫建博堅定地說:“我們是一...
“老孟常說,這輩子,他有兩件事很遺憾,一件是當了15年兵,沒當夠;一件是干了15年環保,沒干夠!現在茜茜接班了,他該放心了。”劉愛清說。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孟祥民被國家授予“環保衛士”,當之無愧,他是我們環保戰線的杰出代表。

“不是10個典型嗎?怎么9個呢?”這是2011年3月19日上午,在淄博市淄川區首屆“十大環保模范人物”表彰大會上,區委書記楊洪濤的尋問。當得知其中的孟祥民已身患癌癥住院時,他馬上派人去看望,他心情沉重地說:“對身邊的典型,我們要照顧好,宣傳好,學習好。”4月1日上午,在孝婦河畔的“祥民紀念園”里,垂柳依依,鳥語花香。這里,曾經垃圾遍地;這里,曾留下孟祥民的足跡。如今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濕地公園,成為淄川人流連忘返的地方。孟祥民銅像,沐浴在陽光中。一束不知誰送的鮮花,靜靜地陪伴著他。他的名字刻在了孝婦河畔,也刻在人們心中。淄博環保局淄川分局的劉永建回憶,動完手術不久就回來上班的孟祥民,撩起上衣,拍拍半尺長的刀口說,沒事,你們不用...
白云就是這樣一個人,白云民生服務熱線就是這樣一種理念。在白云民生服務熱線一樓,掛著一位領導的題詞“有限的職責,無限的服務”。白云說,我的工作經歷,就是在踐行這個原則。

“咚咚咚”,退休在家的聊城市東昌府區檢察院原檢察長白云,又聽到了熟悉的敲門聲……白云說:“退休4年了,上門求助的還是絡繹不絕。”敲門不斷,其背后是群眾對白云的信任。白云笑呵呵地說,退休不退崗,人到歲數得退休,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永不退休。對“突奔而至”的造訪,白云照樣來者不拒,熱情接待。唯一的“要求”,就是絕不能帶禮物來。若對方拎著東西,白云定是閉門不見。若對方兩手空空,他反而高興得手舞足蹈。白云說:“為民服務,我就很快樂,這種饋贈,是什么物質都比不上的。”干部雖無收禮意,群眾卻有答謝情。一袋剝好的花生米、一面“單位錯誤”的錦旗,一袋磨好的棒子面、一袋自己種下的茄子,禮物雖輕情意重——這些“特別”的禮物背后,往往...
1997年,43歲的劉嘉坤自費到北京大學學習,歸來后,他成立九間棚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平邑縣九間棚專業合作社,決心做強平邑金銀花產業。目前,“九豐一號”已在全國推廣種植10萬畝。今年2月28日,哈藥集團又和九間棚專業合作社簽訂協議,建設3萬畝基地。

4月4日一早,記者來到素有“梨鄉”之稱的平邑縣地方鎮龍頂山上的九間棚村,汽車沿著有“24個彎”的山路盤旋而上,一路花開爛漫,暗香浮動,白的似雪,粉的如霞,游人錯落其中,仿若進入仙境。車到山頂,幾輛推土機、挖掘機正在作業,一條五六米寬的盤山公路從眼前鋪展開去,隱入山間。九間棚村黨委書記劉嘉坤說,今年要再修12.8公里的盤山路,“以后游客到九間棚,開車就能看遍全景區”。九間棚村人對路有著特殊的感情。“要不修路,俺的東西賣給誰。”86歲的老黨員劉德香和兒子開了家農家樂,一天收入二三百塊錢。說起修路,劉德香翹起了大拇指,“這全靠嘉坤帶的好頭。”30年前,劉嘉坤當上村支書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對于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的貧困村來說,修路...
崔學選的確太忙,因為他把一生精力都放在了“務實”上。濰坊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胡乃峰回憶,建設東風西街時,在辦公室根本見不到崔學選。“他常坐著民工摩托車,一趟趟察看工程進度。”援建北川時,崔學選事必躬親,甚至連窗戶上缺個零部件都一清二楚。

3月27日,記者漫步濰坊人民廣場,只見櫻花如雪、連翹金黃,紙鳶翱翔。這個為民謀福祉的廣場工程,凝聚著原濰坊市建設局局長崔學選的心血。雖然已故去五年,但他為民務實的精神仍深深鐫刻在家人和同事心中。在周圍人眼里,崔學選平時所思所想,都和工作相關,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崔學選妻子宋偉說,晚上經常看不見他,后來發現他深夜還在客廳寫東西。“去了建設局后,周末基本不歇班。有時候正吃飯,想起哪個工地有隱患,撂下筷子就走。”為讓丈夫能“忙里偷閑”,宋偉每在午休時盯著丈夫手機。“我替他‘站崗放哨’,有重要電話就通知他,讓他能安心休息。”一旦有工程在建,崔學選經常忙到夜里兩三點。宋偉說:“太忙了,連回家換鞋的時間都沒有,我得給他送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