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童行-點點熒光讓愛同行
首批向小學生發放1萬件愛心熒光衣,各地市相繼展開發放。
首批向小學生發放1萬件愛心熒光衣,各地市相繼展開發放。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
“四德工程”以“孝、誠、愛、仁”為主題,為凡人善舉立傳。
定于2014年4月25日至10月25日舉行,主題:讓生活走進自然。
我們在壽北采訪,看到的是片片鹽池,高高的鹽垛,一個個現代化鹽化工企業的飛速發展讓人振奮。當年這里卻是一個荒灘。在一處大壩下,有一間面積只有三四平方米的破舊小磚房,一個叫郭光坤的曬鹽工還住在里面,他說:“這就是當年壽北開發的總指揮部,伯祥書記當年47天吃住就在這里,指揮了壽北開發大戰!
我們在壽北采訪,看到的是片片鹽池,高高的鹽垛,一個個現代化鹽化工企業的飛速發展讓人振奮。當年這里卻是一個荒灘。在一處大壩下,有一間面積只有三四平方米的破舊小磚房,一個叫郭光坤的曬鹽工還住在里面,他說:“這就是當年壽北開發的總指揮部,伯祥書記當年47天吃住就在這里,指揮了壽北開發大戰。”
在三元朱村的村史館里,停著輛北京吉普。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說:“這是當年縣委專門為我和韓永山推廣大棚菜配的。伯祥書記通過我,以三萬元年薪從遼寧請來早期冬暖式大棚發明人韓師傅,韓師傅全家四口人一來就農轉非,而當時縣委常委中有9個的家屬都是農業戶口。他坐舊吉普,卻給我們配了新的。三級干部會上,伯祥書記說:‘種大棚全縣聽我的,我聽樂義和韓師傅的!’”
王伯祥的觀點是:英雄不問出處,誰能幫老百姓致富就高看誰。
一說起農轉非的話題,王伯祥的老伴侯愛英就傷心。她當時是民辦教師,1988年有個轉正的機會,她把表格領回來了,王伯祥堅決讓她退回去。理由是:“你是縣委書記家屬,給你辦了,即便符合政策,別人也會瞎猜!睕]辦法,侯愛英就到一個花圃里干臨時工,經常拉著地排車在街上賣花,有人送她外號叫“賣花姑娘”。
記者一直記得5年前到王伯祥家采訪的情景。王伯祥的長子王華龍歪在沙發上跟記者聊天,突然門外腳步響,記者發現,王華龍把腿收起,脊背挺直,正襟危坐。原來是王伯祥進來了。過后,記者問王華龍,咋這么怕父親?他說:“嗨,我爸這人!毖粤T,有淚在眼圈里轉,拳頭頂著嘴巴。
侯愛英說,有一年老兩口領著小孫子去公園溜達,忽然躥上來一個老頭,問:你是王伯祥?伯祥搖頭說,不是不是。那人一邊走一邊嘟囔:這人長得咋像王伯祥呢?他給壽光百姓干了不少事兒。老頭走遠了,她問伯祥,你咋不承認?他光笑。
3月24日下午,我們見到王伯祥94歲的老母親,老母親這樣評價兒子:“俺這孩兒打小聽話,老實,俺從不叫他撒謊。”
壽光市委書記朱蘭璽說:“伯祥書記為壽光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全市人民感謝他。目前,我們正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為實現科學發展、均衡發展、轉型發展的目標而努力,打造經濟發展升級版,繼續爭當全省排頭兵。要完成這些,就必須像伯祥書記那樣,永懷為民之心,敢闖敢創敢于擔當!”
2009年本報頭版刊發王伯祥事跡報道。
當年王伯祥(左)與護路工交談。
□ 本報記者 逄春階 楊國勝
聊城孔繁森紀念館館長高杉從年前起一直在忙活,3月22日下午,記者見到他的時候,他陪孔繁森夫人王慶芝從西安剛回來,他們是去看孔繁森硅膠像的小樣。硅膠像塑好后,將安放在孔繁森紀念館。
3月18日晚,春雨淅瀝,淄博市博山區源泉鎮北崮山村。看完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裕祿的本家、60歲的焦方祥激動地說:“習總書記去看焦裕祿了!北崮山村,是焦裕祿的故鄉,整個村子都在為這個消息激動。
先進典型是一個時代的精神標桿,是一面高高飄揚的精神旗幟。照鏡子,正衣冠,就要以這些先進典型為鏡,照出問題,照出差距,使自己在思想上有大的提高,作風上有大的改善。
本稿件所含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大眾報業集團大眾日報·大眾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初審編輯:余梁
責任編輯:王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