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哭的背后是“苦”
2012-08-01 08:23:00 我要評論
來源: 深圳商報[提要] 有心人或許注意到了,中國選手奪冠,無一例外都要痛哭一場。易思玲加油、何姿、李雪英加油等女選手飆淚倒也罷了,就連孫楊(微博)、陳一冰這樣的七尺男兒,居然一個個也都當眾痛哭流涕。
有心人或許注意到了,中國選手奪冠,無一例外都要痛哭一場。易思玲加油、何姿、李雪英加油等女選手飆淚倒也罷了,就連孫楊(微博)、陳一冰這樣的七尺男兒,居然一個個也都當眾痛哭流涕。
這自然是喜極而泣,但更多的是壓抑已久的情緒總爆發。哭的背后是“苦”,奧運選手及其家人接受媒體采訪,無一例外會說“苦”、“太苦”。一個“苦”字,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隱藏著多少刻骨銘心的痛苦,只有當事人自己心里才清楚。也只有在夢想成真的那一刻,他的情緒,才會肆無忌憚地宣泄出來。
女舉冠軍李雪英的父親李相英65歲,他說已經兩年沒有見過孩子;首金獲得者易思玲說,她現在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看看家人,可按照中國代表團的規定,回國后還要繼續封閉,她不能私自違反規定;而更令人唏噓的是跳水天后吳敏霞,為了不影響她訓練比賽,母親腫瘤病情一直被隱瞞,外公外婆去世的消息也一直被隱晦……
為了金牌,要日復一日過著訓練機器一般的生活,要長時間斷絕與親人的團聚,要壓制心底各式各樣原本屬于正常人的欲望,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是不是值得,斷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得清楚。豈止是體育,每年的高考、中考,同樣會涌現出一個又一個類似的令人肝腸寸斷的故事。只要是以成績為第一考量,為生死線,那么,為達目的使用極端手段,也就成為必然。
然而,有太多的活生生的案例告訴我們,金牌與人性之間,并不存在一座天然的鴻溝,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恰恰相反,親情、人性、正常欲望的滿足,能夠成為幫助運動員摘金奪銀的心理潤滑劑。歐美發達國家且不提,本屆奧運會百米蝶泳銀牌得主陸瀅加油的現身說法,或更有說服力。長期在澳大利亞訓練的她,感慨在中國時被要求一味訓練,什么業余愛好都不能有,而到了澳洲,她可以過一個正常人的生活,無憂無慮。
陸瀅的現身說法,被個別媒體稱之為“炮轟”、“控訴”。這樣的字眼也許有些過頭,但我們確實應該反思,中國競技體育的“魔鬼訓練”,完全可以變得更人性一些。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