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2日,馬韻升被評為濱州市首屆“十大慈善人物”之一。在此之前,在京博人的意識里,董事長馬韻升的以孝立企、慈心奉獻已經成為京博人為人處世的標尺,時刻奉行。
他最想當個慈善家
5月15日,筆者一行走進京博公司,從大門入口處“誠信仁師、行為奉獻”的標語,到辦公樓前的孝文化標志,讓筆者感受到京博濃厚的文化氛圍。
馬韻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崇尚者,在他的概念里,慈善是一項事業,中國企業本身就應該具有慈善的基因,他堅信自己會把這項事業一直做下去,并做好、做出成果。
2003年“非典”時期,京博先后向各醫療機構捐贈醫療物資,支持抗擊“非典”疫情;2007年在“博愛在濱州”大型募捐活動中其公司向濱州紅十字會捐款26萬元;在接下來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災情傳來后,馬韻升當即個人帶頭捐款100萬元,并組織全體員工踴躍捐款,在第一時間內將捐助的120萬元救災款送到博興縣慈善總會,以解災區之急;同年5月23日,在山東衛視舉行的“魯川血脈情——幫災區人民建個家”大型賑災義演活動中,馬韻升個人及公司再次捐款300萬元,在次月的17日,其公司參加了博興縣委、縣政府舉辦的“我為災區捐套房,我為災民安個家”捐贈活動,再一次為災區捐贈43套板房,價值50萬元。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成為一個慈善家,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馬韻升說,“考慮到慈善事業的長遠發展,2005年,我們設立了京博專項慈善基金,這實際上是設立了一個慈善事業的長效機制,希望能夠將慈善事業以制度化的標準確立起來,細水長流,生生不息。”
文化立企孝字當先
“如果員工不孝敬父母,他對公司忠誠是不可能的。”馬韻升說。在公司的文化手冊上,馬韻升用“忠、孝、仁、愛”概括了京博文化的核心,也把“忠”與“孝”緊密聯系在一起。
十幾年來,馬韻升對其公司、對博興全縣的老年人同樣有著超越親生父母的感情和孝心,從心底里把每位老人都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來看待,當作自己的長輩去孝敬,去關愛。每年的春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他都為全縣的敬老院送去現金、豬肉、面粉、食用油等物品;每年他都專門邀請縣里離退休的老干部到公司參觀指導,獻計獻策。
當得知家鄉的父老鄉親盼著能修一條通往村里的公路時,馬韻升馬上義務捐款70萬元,幫家鄉修了一條柏油路,同時捐款30萬元為博興的陳戶鎮、呂藝鎮建設敬老院,讓老人們有了一個溫暖的家。“百姓致富,老人安度晚年,這是我的心愿。”馬韻升說。
每年的重陽節,馬韻升都會讓公司為博興縣所有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的400多名老人、全縣520多名9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送去300元敬老金,為全縣評出的健康老人每人送去1000元敬老金;為回報公司周圍占地村對公司的發展和支持,其公司每年給公司工業園占地村超過70周歲的老人每人送去300元敬老金。
“孝道本是傳統,也是職責。”馬韻升說,他還在公司設立了“京博敬老金”,規定高層員工每人每月拿出工資的10%,中層管理者每人每月從工資中拿出300元作為孝工資,由公司統一寄給員工的父母或者岳父母,“員工父母已不在的,就寄給一位對其成長有恩的人。”
置辦嫁妝 “女兒”風光出嫁
采訪中,馬韻升告訴筆者:“我們的孩子并不比國外的孩子天賦差,只是大多數孩子因身處偏遠的農村,雖然天資聰穎,但因家境貧困而輟學在家,這是令人遺憾和惋惜的事,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跟不上,國家、社會還怎么進步。”歷年來,馬韻升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救助著一個又一個貧困學生。
1996年,馬韻升了解到一個叫張會青的小女孩和爺爺相依為命的事情后,他立即帶上孩子穿的衣服、文具和3000元現金送到張會青家中。小會青看著慈祥的馬伯伯,一股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從小沒有父愛的她,無法控制自己的情感,從來沒有喊過爸爸的孤兒,第一次對馬韻升喊了一聲“爸爸”。此后,在馬韻升的幫助下,張會青完成了學業,參加了工作,走上了社會,張會青結婚的時候,馬韻升夫妻倆給這個“女兒”置辦了各種嫁妝,風風光光地把“女兒”嫁了出去。
資助貧困學生,幫助困難學生家庭,也一直被馬韻升當做一項事業來經營,2003年,馬韻升捐款30萬元建起了京博希望小學。這些年來,馬韻升救助了50余名貧困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了學業。特別是對博興縣特殊教育學校的資助,他用自己的善舉幫助特校的孩子們完整了人生。
筆者一行前去采訪時,正值第19個全國助殘日,在我們到達前,馬韻升就讓公司相關負責人給博興縣特殊教育學校送去了15萬元捐款。博興縣特殊教育學校的孩子們都知道有這樣一位馬伯伯,有了馬伯伯,他們早餐吃上了雞蛋,課間還能喝上牛奶,穿上了新校服,也有了新書本,每年的生日也會有貼心的禮物。“普通孩子能有的,我要他們也有。”馬韻升說,他的愿望就是看到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力所能及地去愛護他們,是我應該承擔的一份責任。”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