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優勢藍色產業掃描
2011-01-07 09:47:00
來源:大眾網—大眾日報 自2006年以來,我省海洋生產總值連續穩居全國第2位,全省水產品產量達788萬噸,年均增長約3.5%,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2340億元,年均增長約12.7%。
現代海洋漁業呈生態高效發展
自2006年以來,我省海洋生產總值連續穩居全國第2位,全省水產品產量達788萬噸,年均增長約3.5%,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2340億元,年均增長約12.7%。傳統海洋產業實現華麗轉身、跨越提升。現代水產養殖業、漁業增殖業、現代遠洋漁業、濱海特色農業成就了生態、高效、品牌的現代海洋漁業發展新體系。
我省海洋捕撈產量已連續多年實現零增長,與之相映襯的是一批良種基地、標準化健康養殖園區和出口海產品安全示范區的崛起。漁業產品呈現高端化,大力推廣“低碳”養殖、“綠色”養殖、海水資源循環利用等一系列生態環保的新技術、新方法,漁業企業致力于開發生產綠色高質的漁業產品,靠產品的高端化、高附加值來實現漁民收益的高增長,實現漁業產業走向綠色、可持續發展。
自2009年全國首個金槍魚交易中心在煙臺掛牌成立后,我省超低溫存貯能力占全國的70%,外向型漁業得到強力拓展;“十一五”期間,全省回捕海洋增殖資源24.2萬噸,產值66.7億元,綜合投入產出比達到1:16.5,漁業資源修復行動效果顯著;2010年我省無公害漁業產品認證數量創歷史新高,水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實現了零的突破。截至2010年底,我省累計認證無公害水產品1212個,總產量99萬噸,占全省水產養殖總產量的26%;累計認定無公害水產品產地612個,總面積27.5萬公頃,占全省水產養殖總面積的40%。 (趙小菊 袁 濤)
海洋科技
占據全國制高點
藍色產業發展,海洋科技領航。山東,是中國海洋科技事業的搖籃,從海洋調查到海洋產業,中國海洋科技發展史上若干個“第一”都出自山東。到目前,我省云集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機構,全國海洋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山東,承擔的國家項目占全國的半壁江山,海洋領域國家支撐計劃,山東承擔的項目占全國的三分之二。科技進步對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在60%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
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正在轉化為藍色經濟的新亮點。海藻纖維、微藻柴油、水下焊接技術、海洋深潛以及新的苗種繁育等國際國內領先的技術先后被突破;活性物質提取、鮮活海帶直接加工、海洋微藻能源、海洋藥物開發等一批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關鍵技術被一一攻克;海洋鹵水化工產業、海洋醫藥產業、海洋工程建筑產業、海洋儀器裝備產業等體現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產業,山東在全國領先。
從科技角度看山東藍色半島經濟區7市,已形成了一個以青島為海洋科技龍頭,以濰坊、東營、濱州為西北域,以煙臺、威海、日照為東南域的藍色半島科技創新體系。西北域作為新領域,最突出的是鹵水化工資源、灘涂資源和油氣煤炭資源;東南域面對黃海獨一無二的陽光碧海金沙灘,擁有堪稱全國第一的旅游資源和生物資源,所以說這既是一體兩域的科技體系,也是新興產業的發展體系。
(趙小菊 袁 濤)
船舶工業:“十一五”
年均增長20% 以上
“十一五”時期,山東船舶工業實現造船、修船、海工、游艇制造及配套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行業發展呈現布局結構更加優化、產業規模大幅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良好態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經過5年發展,全省船舶工業由過去單一造船,逐步發展成為造修船、海工、游艇制造及配套業協調發展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5年來,全省船舶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20%以上。2010年造船完工量突破300萬載重噸,是2005年的16.2倍;骨干企業成長迅速,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達到18家。中小船舶、海洋工程、船用動力及原材料等優勢產品快速發展,初步形成集群效應。船舶生產實現大型化,單船平均噸位為2.04萬載重噸,是2005年的8倍多。青島、煙臺、威海“三大造船基地”建設成效顯著,青島、威海均被命名為國家級船舶制造出口基地。青島開發區、即墨市、煙臺開發區、蓬萊市、威海開發區、榮成市“六個船舶工業聚集區”成長迅速,初步形成集群效應。2010年,三大造船基地實現銷售收入336億元,占全省的70%;實現造船完工量294萬載重噸,占全省的98%。
“十一五”期間,全省船舶工業企業共建成各類創新平臺項目25個。其中,國家級技術中心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企業技術中心10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個,行業技術中心2個。
(袁 濤 趙小菊)
自2006年以來,我省海洋生產總值連續穩居全國第2位,全省水產品產量達788萬噸,年均增長約3.5%,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2340億元,年均增長約12.7%。傳統海洋產業實現華麗轉身、跨越提升。現代水產養殖業、漁業增殖業、現代遠洋漁業、濱海特色農業成就了生態、高效、品牌的現代海洋漁業發展新體系。
我省海洋捕撈產量已連續多年實現零增長,與之相映襯的是一批良種基地、標準化健康養殖園區和出口海產品安全示范區的崛起。漁業產品呈現高端化,大力推廣“低碳”養殖、“綠色”養殖、海水資源循環利用等一系列生態環保的新技術、新方法,漁業企業致力于開發生產綠色高質的漁業產品,靠產品的高端化、高附加值來實現漁民收益的高增長,實現漁業產業走向綠色、可持續發展。
自2009年全國首個金槍魚交易中心在煙臺掛牌成立后,我省超低溫存貯能力占全國的70%,外向型漁業得到強力拓展;“十一五”期間,全省回捕海洋增殖資源24.2萬噸,產值66.7億元,綜合投入產出比達到1:16.5,漁業資源修復行動效果顯著;2010年我省無公害漁業產品認證數量創歷史新高,水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工作實現了零的突破。截至2010年底,我省累計認證無公害水產品1212個,總產量99萬噸,占全省水產養殖總產量的26%;累計認定無公害水產品產地612個,總面積27.5萬公頃,占全省水產養殖總面積的40%。 (趙小菊 袁 濤)
海洋科技
占據全國制高點
藍色產業發展,海洋科技領航。山東,是中國海洋科技事業的搖籃,從海洋調查到海洋產業,中國海洋科技發展史上若干個“第一”都出自山東。到目前,我省云集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內一流的科研、教學機構,全國海洋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山東,承擔的國家項目占全國的半壁江山,海洋領域國家支撐計劃,山東承擔的項目占全國的三分之二。科技進步對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在60%以上,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
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正在轉化為藍色經濟的新亮點。海藻纖維、微藻柴油、水下焊接技術、海洋深潛以及新的苗種繁育等國際國內領先的技術先后被突破;活性物質提取、鮮活海帶直接加工、海洋微藻能源、海洋藥物開發等一批新興產業發展急需的關鍵技術被一一攻克;海洋鹵水化工產業、海洋醫藥產業、海洋工程建筑產業、海洋儀器裝備產業等體現高科技含量的新興產業,山東在全國領先。
從科技角度看山東藍色半島經濟區7市,已形成了一個以青島為海洋科技龍頭,以濰坊、東營、濱州為西北域,以煙臺、威海、日照為東南域的藍色半島科技創新體系。西北域作為新領域,最突出的是鹵水化工資源、灘涂資源和油氣煤炭資源;東南域面對黃海獨一無二的陽光碧海金沙灘,擁有堪稱全國第一的旅游資源和生物資源,所以說這既是一體兩域的科技體系,也是新興產業的發展體系。
(趙小菊 袁 濤)
船舶工業:“十一五”
年均增長20% 以上
“十一五”時期,山東船舶工業實現造船、修船、海工、游艇制造及配套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行業發展呈現布局結構更加優化、產業規模大幅提升、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的良好態勢,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經過5年發展,全省船舶工業由過去單一造船,逐步發展成為造修船、海工、游艇制造及配套業協調發展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5年來,全省船舶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20%以上。2010年造船完工量突破300萬載重噸,是2005年的16.2倍;骨干企業成長迅速,銷售收入超10億元企業達到18家。中小船舶、海洋工程、船用動力及原材料等優勢產品快速發展,初步形成集群效應。船舶生產實現大型化,單船平均噸位為2.04萬載重噸,是2005年的8倍多。青島、煙臺、威海“三大造船基地”建設成效顯著,青島、威海均被命名為國家級船舶制造出口基地。青島開發區、即墨市、煙臺開發區、蓬萊市、威海開發區、榮成市“六個船舶工業聚集區”成長迅速,初步形成集群效應。2010年,三大造船基地實現銷售收入336億元,占全省的70%;實現造船完工量294萬載重噸,占全省的98%。
“十一五”期間,全省船舶工業企業共建成各類創新平臺項目25個。其中,國家級技術中心3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企業技術中心10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個,行業技術中心2個。
(袁 濤 趙小菊)
王曉亮
更多新聞
- 地理區位:孕育廣闊發展空間
- 產業聚集:引領藍色經濟崛起
- 山東優勢藍色產業掃描
- 山東港口吞吐量突破9億噸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