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生態城的高效饋贈
2010-10-24 20:54:00 作者: 來源:大眾網
佇立在萊州灣西岸的永豐河邊,眼望成方連片的海參養殖池,高加夫心中充盈的喜悅不亞于那些在池畔勞作、即將迎來收獲的漁民。
“基本不需投放餌料,養海參的收益是傳統養殖的10倍以上。”這位東營市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管理辦公室主任轉頭告訴身邊的經濟導報記者,這些深藏于寧靜水面下的“寶貝疙瘩”明年就能收獲,畝產能達100公斤,每公斤鮮參可以賣到140多元。
從過去根本沒有自然分布的海參,到盛產可與遼參媲美的黃河口參,海洋科技的進步使此地成為全國最大的海珍品養殖基地。
在高加夫眼中,他管理的這個漁業示范區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態與高效。而這也是東營融入藍色經濟大戰略的關鍵詞。
生態與高效的疊加
生態與高效的疊加,使東營經濟版圖中的那一抹藍色更為純凈而絢麗。
“你看旁邊引水的泵站。”高加夫用手指向遠方,這里從南到北建設了3個大型水庫,海水引進之后,不直接進入養殖池塘,而是在水庫中沉淀、凈化,水質檢驗合格,方可引入池塘養殖海參。
之所以稱之為生態漁業區,部分緣于其養殖用水的零污染排放。養殖海參的尾水,還要用來養殖蝦、蟹及貝類,之后再進入鹽場提取溴素,制作食鹽。他們在生態養殖的同時,還開發風電、地熱等新型能源,力求多種資源的保護性綜合利用。實際上,單純按生物的自然分布,黃河三角洲本不出產海參,但是海洋科技的突破使“不可能”變為“可能”。
這種基于生態保護基礎上的現代漁業,效益之高令導報記者頗感驚訝。
高加夫告訴導報記者,大自然厚待東營,黃河從此地入海,使得周邊渤海灣中海水有機物含量是東部沿海地區的4倍,有豐富的餌料資源(尤其是適于海參生長的底棲硅藻),海參基本不需投放餌料,只吃海水中的藻類和有機質就能“膘肥體壯”。
由于不需喂養,成本遠低于常規養殖,而海參的價格又遠高于蝦、蟹等常規品種,因此養殖效益頗佳。高加夫給導報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近幾年養殖經驗分析,目前海參平均畝產100公斤,每畝產值1.4萬元,扣除種苗、水電、捕撈等成本5100元,畝收入高達8900元左右。
如此好的養殖收益,吸引著社會資本的投入。高加夫介紹,明年初這里將建起總共10萬畝的海參養殖池塘。此外,東營市在小島河以西又規劃了10萬畝的養殖池塘,屆時僅海參養殖面積就達20萬畝,能為東營創造18億元的年均收益。
“藍色文章”破題
11月14日,星期六。盡管是個休息日,但位于東營市東城經濟開發區內的山東中凱風電設備制造公司仍是一派繁忙。
“今年已做了4億元銷售額。”中凱公司總經理楊永輝雖然略顯疲憊,但神情中透著欣喜。“由于訂單充足,我們現在基本沒有休息日。”
楊永輝介紹,中凱公司是風電塔筒國內最大的生產商,而且正涉足海上風電安裝市場,此項業務市場前景極佳,中凱已將目標瞄準為我國第一大海上風電施工企業。“大唐、中電投以及各個省級電力公司都是我們的客戶。”
中凱的絕活是海上風電施工中的海底打樁以及風力發電機的海上整體吊裝。這一施工工藝相對于傳統工藝有較大突破,科技含量相當高,這為中凱贏得了豐厚利潤。
這家公司僅是東營發力產業結構調整,走向新興產業高端的一個縮影。
東營市委常委、副市長曹連杰向導報記者表示,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圍繞藍色經濟區建設,凸顯東營特色。深思熟慮之后他們認為,必須以高效生態的鮮明特色區別于其他經濟區。
導報記者在查閱當地高效生態經濟區暨藍色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設想時發現,立足于東營傳統優勢的石油及精細化工、石油裝備制造、以及新能源和高端產業,是東營產業轉型的主要方向。
將東營港與廣利港之間1200多平方公里的臨海區域作為集中突破區,集中規劃布局臨港產業區、生態旅游區、生態高效農業區、高端產業區,建設黃河水城。這里將建成環渤海地區重要的高效生態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區和能源供給基地,還將成為黃河三角洲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承載區。
“這4個區涵蓋了一產、二產和三產,將主要圍繞著海,做藍色文章。”曹連杰說。
大交通支撐
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曹連杰表示,自己一直在思索,東營總共有413公里的海岸線,涉海經濟多,要將整個東營納入與海相關聯的產業中,要先從何處著手?
“一個城市的發展,沒有大交通的支撐是不現實的。”他深有感觸。
只有打破交通瓶頸,才能帶動人流與物流的匯聚。于是,他們重點推進“三路”(榮烏高速、黃大鐵路、德大鐵路)、“兩港”(東營港、廣利港)、“一場”(東營機場)建設,目標是形成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的交通樞紐。
頗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東營港與中海油合作建立兩個5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在東營港區,向海延伸7公里水深可以達到-15米,這在淤泥質海岸頗為難得。隨著之后的發展,東營港將因巨大的地理優勢,帶動周邊內陸腹地。
而東營機場擴建和航線開辟,又使制約人流涌入的瓶頸得以打破。東營市投資9.3億元擴建機場,擴建完成后,將有直飛韓國、日本的航班。
“大路網、大港口、大物流”,將使東營的藍色經濟風生水起。
“基本不需投放餌料,養海參的收益是傳統養殖的10倍以上。”這位東營市現代生態漁業示范區管理辦公室主任轉頭告訴身邊的經濟導報記者,這些深藏于寧靜水面下的“寶貝疙瘩”明年就能收獲,畝產能達100公斤,每公斤鮮參可以賣到140多元。
從過去根本沒有自然分布的海參,到盛產可與遼參媲美的黃河口參,海洋科技的進步使此地成為全國最大的海珍品養殖基地。
在高加夫眼中,他管理的這個漁業示范區最大的特色就是生態與高效。而這也是東營融入藍色經濟大戰略的關鍵詞。
生態與高效的疊加
生態與高效的疊加,使東營經濟版圖中的那一抹藍色更為純凈而絢麗。
“你看旁邊引水的泵站。”高加夫用手指向遠方,這里從南到北建設了3個大型水庫,海水引進之后,不直接進入養殖池塘,而是在水庫中沉淀、凈化,水質檢驗合格,方可引入池塘養殖海參。
之所以稱之為生態漁業區,部分緣于其養殖用水的零污染排放。養殖海參的尾水,還要用來養殖蝦、蟹及貝類,之后再進入鹽場提取溴素,制作食鹽。他們在生態養殖的同時,還開發風電、地熱等新型能源,力求多種資源的保護性綜合利用。實際上,單純按生物的自然分布,黃河三角洲本不出產海參,但是海洋科技的突破使“不可能”變為“可能”。
這種基于生態保護基礎上的現代漁業,效益之高令導報記者頗感驚訝。
高加夫告訴導報記者,大自然厚待東營,黃河從此地入海,使得周邊渤海灣中海水有機物含量是東部沿海地區的4倍,有豐富的餌料資源(尤其是適于海參生長的底棲硅藻),海參基本不需投放餌料,只吃海水中的藻類和有機質就能“膘肥體壯”。
由于不需喂養,成本遠低于常規養殖,而海參的價格又遠高于蝦、蟹等常規品種,因此養殖效益頗佳。高加夫給導報記者算了一筆賬:通過近幾年養殖經驗分析,目前海參平均畝產100公斤,每畝產值1.4萬元,扣除種苗、水電、捕撈等成本5100元,畝收入高達8900元左右。
如此好的養殖收益,吸引著社會資本的投入。高加夫介紹,明年初這里將建起總共10萬畝的海參養殖池塘。此外,東營市在小島河以西又規劃了10萬畝的養殖池塘,屆時僅海參養殖面積就達20萬畝,能為東營創造18億元的年均收益。
“藍色文章”破題
11月14日,星期六。盡管是個休息日,但位于東營市東城經濟開發區內的山東中凱風電設備制造公司仍是一派繁忙。
“今年已做了4億元銷售額。”中凱公司總經理楊永輝雖然略顯疲憊,但神情中透著欣喜。“由于訂單充足,我們現在基本沒有休息日。”
楊永輝介紹,中凱公司是風電塔筒國內最大的生產商,而且正涉足海上風電安裝市場,此項業務市場前景極佳,中凱已將目標瞄準為我國第一大海上風電施工企業。“大唐、中電投以及各個省級電力公司都是我們的客戶。”
中凱的絕活是海上風電施工中的海底打樁以及風力發電機的海上整體吊裝。這一施工工藝相對于傳統工藝有較大突破,科技含量相當高,這為中凱贏得了豐厚利潤。
這家公司僅是東營發力產業結構調整,走向新興產業高端的一個縮影。
東營市委常委、副市長曹連杰向導報記者表示,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圍繞藍色經濟區建設,凸顯東營特色。深思熟慮之后他們認為,必須以高效生態的鮮明特色區別于其他經濟區。
導報記者在查閱當地高效生態經濟區暨藍色經濟區發展總體規劃設想時發現,立足于東營傳統優勢的石油及精細化工、石油裝備制造、以及新能源和高端產業,是東營產業轉型的主要方向。
將東營港與廣利港之間1200多平方公里的臨海區域作為集中突破區,集中規劃布局臨港產業區、生態旅游區、生態高效農業區、高端產業區,建設黃河水城。這里將建成環渤海地區重要的高效生態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區和能源供給基地,還將成為黃河三角洲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承載區。
“這4個區涵蓋了一產、二產和三產,將主要圍繞著海,做藍色文章。”曹連杰說。
大交通支撐
接受導報記者采訪時,曹連杰表示,自己一直在思索,東營總共有413公里的海岸線,涉海經濟多,要將整個東營納入與海相關聯的產業中,要先從何處著手?
“一個城市的發展,沒有大交通的支撐是不現實的。”他深有感觸。
只有打破交通瓶頸,才能帶動人流與物流的匯聚。于是,他們重點推進“三路”(榮烏高速、黃大鐵路、德大鐵路)、“兩港”(東營港、廣利港)、“一場”(東營機場)建設,目標是形成環渤海經濟圈重要的交通樞紐。
頗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東營港與中海油合作建立兩個5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在東營港區,向海延伸7公里水深可以達到-15米,這在淤泥質海岸頗為難得。隨著之后的發展,東營港將因巨大的地理優勢,帶動周邊內陸腹地。
而東營機場擴建和航線開辟,又使制約人流涌入的瓶頸得以打破。東營市投資9.3億元擴建機場,擴建完成后,將有直飛韓國、日本的航班。
“大路網、大港口、大物流”,將使東營的藍色經濟風生水起。
陶云江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