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娟"千里終一別 抗癌女教師于娟追悼會舉行
2011-04-25 14:33:00 來源:大眾網

圖片說明:昨天,寶山殯儀館,復旦抗癌女教師于娟追悼會舉行,頭發花白的于娟母親輕撫著于娟的巨幅肖像。早報見習記者楊一
于娟的親人在現場悲痛欲絕。
東方網4月24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道,9點多鐘我才醒,媽媽在屋里來回走動,聽她“叭啦叭啦”的拖鞋敲地板的聲音真是愜意。過了一會兒,媽發現我醒了,就叫我起床,邊做她的事邊在嘴里叫:“乖乖,該起了”。
以上一幕生活鏡頭發生在于娟17歲時的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那時的于娟還在山東老家讀高中。
時光飛逝,同樣又是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于娟的媽媽悲痛地撫著女兒的照片,老淚縱橫,她驕傲的女兒,已為人妻為人母的女兒,已經永遠喚不醒。
感動和激勵了無數人的復旦大學抗癌女教師,4月19日凌晨3時許與世長辭,年僅33歲。昨天上午,于娟追悼會在寶山殯儀館懿德廳舉行,52分鐘的追悼過程莊嚴肅穆,數百人自發前來吊唁。
昨天上午,晴有云。追悼會還沒有開始,但寶山殯儀館懿德廳已站滿了人,每人手捧一束黃色鮮花,神情凝重而哀傷。
悼念大廳外,簽到簿上黑色筆密密麻麻寫滿追悼者的簽名,悼念大廳內,正中央身著紅色、笑顏的于娟生活彩照掛在黑簾中間,兩側挽聯書寫“齊魯菁華蘊人倫娟美復旦英才傳世間摯愛”。
大廳的兩側墻壁旁,堆滿了花圈和花籃,除了來自復旦校友和上海交通大學同學會的,還有于娟生前同事和朋友的追思和祝福。而家人的鮮花則擺在于娟遺體的正下方,其中來自于娟愛子的“沉痛悼念母親大人”的花籃顯得格外醒目,于娟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兩歲大的兒子“小土豆”。
于娟的愛人趙先生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在追悼會上分別致辭。隨后,前來送行的人群自發有序地一排排走上前,向遺體鞠躬獻花道別。于娟生前的照片在液晶顯示器上播放,很多女性眼眶濕潤,有人則邊抽泣邊用紙巾不斷擦拭,一位女攝影師則放聲大哭,現場幾度失聲落淚。
10點52分,追悼儀式結束,趙先生手捧愛妻的遺照,在家人的陪同下緩緩朝廳外走去。
現場,不少網友和群眾自發趕來吊唁。20多歲的周小姐家住閔行,昨天一大早她就從家里坐公交轉地鐵,縱跨了南北上海。“她是個好母親、好女兒、好妻子、好老師,”眼圈濕紅的周小姐有點哽咽,她說,“希望大家包括我,都能像于娟這樣,不畏懼困難,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紀念于娟
讓活著的人更好地活下去
于娟生于1978年4月2日,祖籍山東濟寧,海歸,博士,生前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師。
2009年12月,被確診患乳腺癌后,于娟用博客記錄下生命的痕跡,告訴活著的人們:感恩生活,珍惜當下。“現在太多年輕人莫名其妙得了癌癥,或者莫名其妙過勞死。當事人得了這種病,茍活世間的時間很短,沒有心思也沒有能力去行長文告誡世間男女,過勞死的更不可能跳起來說明原因再躺回棺材去。我作為一個復旦的青年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去做我能做的事,讓周圍活著的人更好地活下去。”
“于娟屬馬,她的一生,是駿馬奔騰不息的一生,她這一生一路奔騰,奮發向上,一次次沖破關卡,用她的純真、熱情、善良和上天賜予的天賦,留下一篇篇傳世文章,一棵棵拔地而起的能源林,還有笑對生死、無畏施的精神。”于娟的丈夫“光頭”昨天在于娟追悼會上的答謝詞中說,“于娟已經離我們而去。根據她的遺愿,我們將會把社會的各種捐贈,以合適的方式回報社會,給需要幫助的人增加溫暖。我們相信,以這樣的方式,于娟會永遠生活在我們身邊。”
于娟生前所寄,一為親人,尤其年邁父母和兒子“小土豆”;二為家鄉的公益事業能源林。根據于娟的遺愿,于娟骨灰下周送老家山東安葬于公益能源林。而她用生命寫的70余篇“癌癥日記”將在今年6月出版。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