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復旦癌癥女教師:不在黑暗中等待死亡
2011-04-20 08:07:00 俞菀、潘旭、仇逸 來源:新華網
不在黑暗中等待死亡追思復旦癌癥女教師“博客”記錄生命感悟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俞菀、潘旭、仇逸

于娟生前所寫的“活著就是王道”博客上的個人圖片,如今燦爛笑容已成追憶。
在與癌癥頑強抗爭一年零三個月后,于娟還是永遠走了。她的32歲年輕生命終止一刻,是4月19日凌晨三時,正是草木勃發、萬物生長的美好春天……
于娟,祖籍山東濟寧,挪威海歸,生前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師。一年前,被確診患乳腺癌后,于娟用博客記錄下生命的痕跡,告訴活著的人們:好好活著,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讓我孩子有媽、父母有女兒、丈夫有妻子”
“天氣不是很好,心情不是很糟,身體不是很妙,精神不是很差。就這樣一個時而陰霾時而有些微陽的日子里,我爬上來寫:祝我生日快樂。”4月6日,于娟更新了博客,取名《出生入死的生日記事》。這一天,她32歲。4月14日,于娟又把17歲時的兩篇日記貼在博客上,這是她生命中的最后一篇博文。
4月13日,于娟進行了又一次胸腔積液抽取手術;17日,于娟病情急轉;18日,于娟平安轉院;19日凌晨3時,于娟在中山醫院停止了呼吸……19日上午9時,家人在她的博客上寫道:“再遠的飛行也要著陸,再長的旅行總會回家……于娟,走好!”
2010年1月2日,于娟被確診患上乳腺癌。其時,于娟才回國工作四個多月,一歲多的兒子小土豆剛學會叫媽媽……那時,于娟非常沮喪,把自己所有的衣服、書籍都整理打包捐掉了。
為了治病,家里賣掉了僅有的60平方米房子和父母在山東老家的房子,婆婆、大姑、爸媽、丈夫,全家人一起租房子過活。親人的不離不棄,又讓于娟燃起了對生命的渴望,開始積極配合治療,并在博客上撰文,分享對生命的感悟。
除了親人,許多昔日的校友、同事和朋友,也支持著于娟延續生命的奇跡。她的復旦校友鄭培源、張婷和易文娟等人,在2011年2月自發組織起一個義務服務的團隊。據他們統計,到于娟去世為止,她的博客訪問量已超過340萬;于娟本科時就讀的上海交大校長、中科院院士張杰聯名校友聯合眾多教授和校友,發來慰問信;同事于敏老師,推薦美國哲學家肯威爾伯的書籍《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來為于娟加油鼓氣……
除了感恩,于娟更多的時候是在反思生命的真諦,她給自己的博客取名為“活著就是王道”。
為什么是我?沒有遺傳、體質健康的于娟一度陷入反思。她生前接受采訪時說:“現代女性要權衡婚姻、工作和家庭的平衡,非常不易,但什么東西都不能用健康做交換。我以前很好強,很多時候就算力不從心也會不甘心放棄,用超出自己承受范圍的成本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現在才明白心態的重要……”
在隨后的治療中,于娟對健康的理解越來越深刻。她的一篇博文,如今已成網絡經典語:“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我才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現在,我只想讓我孩子有媽、父母有女兒、丈夫有妻子。盡全力活下去,這就是我所有的目標,也希望自己的教訓能夠提醒更多的人,忽視自己的健康就是一種不負責任。”于娟說。
“多想再活三十年,看到兒子長大成人”
從茫然、委屈、悲憤到逐漸領悟、反思、感恩。于娟都用博客的形式記錄了下來。患病后的心路歷程原本只為和朋友分享,卻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這讓于娟意外,也讓她想到通過網絡平臺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讓更多的人了解癌癥,體悟人生的真諦。
“有一位上海師范大學教金融的老師,看了我的博客后留言說,本來因為寫論文要熬夜的,現在馬上洗洗睡覺去。還有人因為工作忙,好久沒有回家吃飯、陪孩子了,看了博客后說馬上就回家。看到大家有所反思和感悟,我很開心。”于娟生前說。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刻,于娟還是在堅強活著,她的人生目標從未如此簡單而明確活著,專心掙扎努力活著。
從120斤瘦到80多斤,又恢復到104斤,即使15次化療,無數次開刀,幾次低壓20多、脈搏停止,一天兩次骨髓穿刺,也沒有讓于娟向癌癥低頭。她說,網友們的關心,使她更加堅定了活下去的決心。盡管脊椎骨嚴重彎曲,喘息也很費力,但抗癌的一年多以來,她始終保持著幽默與風趣,眼神中總是流露出淡定和自信。她常穿的那一身紅色運動衣,也仿佛代表著她頑強與不屈的個性……
于娟是個典型的山東姑娘,大大咧咧,重病之后,她發現自己比想像中還要堅強。2009年的最后一個星期,于娟被救護車抬進上海瑞金醫院急救室,醫生看到她那渾身黑漆漆的CT,聽說還沒有用任何止痛藥物,對于娟的丈夫說:一般人到這個地步,差不多痛都能痛死。
然而,在刺骨的疼痛之前保持鎮定的于娟,也有崩潰的時候。
有一次,于娟看到電視新聞里放獨居老人過世多日才被鄰居發現,她號啕大哭。“我是家里的獨生女兒,萬一我……我的父母該怎么辦呢?”第二次,是她6次化療回家后,19個月的兒子“小土豆”開心地圍著她轉來轉去。奶奶說,“土豆”唱支歌給媽媽聽吧。他趴在她的膝蓋上,張嘴竟然奶聲奶氣地唱道:“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歌聲未落,她流淚了。她說:“我多想再有30年,能看到他娶妻生子。”
“如果不能和別人比生命的長度,那就去比生命的寬度和深度吧”
孩子還是失去了媽媽,父母夫去了女兒,丈夫失去了妻子。
于娟的母親在得知女兒去世后,連夜坐火車從山東老家趕到上海。“女兒生前研究的領域就是公益能源林。所以我一直為她守護著家鄉的那片樹林,她最后的心愿也是希望能長眠在那里,我來帶她回去……”說到這里,善良而樸實的媽媽潸然淚下,不善于表達的爸爸則默默坐在一旁,看著窗外的藍天。
于娟從挪威留學開始,就一直研究“城市化進程中的碳減排”這個課題。她希望通過造林,用黃連種子榨油來緩解能源危機,也希望留下一片綠色的美好給未來的孩子。她生前所寄,除了親人,尤其是年邁的父母和“小土豆”,就是這片家鄉的公益事業能源林了。
得知于娟去世后,網友們在她的博客里緬懷:“天堂里看著你的小土豆……”“幾番生死,頑強抗爭到底;下筆萬言,生命日記傳世。生命如斯,應無所憾。” “上學留學再教學一生為學,莘莘學子憾早逝;有愛得愛還播愛,拳拳愛意信永存。”
很多于娟生前的學生也紛紛來到博客留言。“建入佳境_2011”說:“無意中打開了2008年于老師催我交論文的郵件,一陣心酸。當年她正在懷孕,卻堅持給我們上課。感謝恩師,祝您一路走好!”
走向死亡的過程是如此黑暗,于娟卻努力讓這段路變得有光明。“那些不能殺死你的,最終都會讓你更強大”。她說:“如果不能和別人比生命的長度,那就去比生命的寬度和深度吧。”
“我們緬懷她,因為她那份生命的勇氣。于娟的博客是她的心血之作,也是她生命的延續,相信無論生活中遇到了怎樣的挫折,她的博客都會給人活下去的勇氣。”于娟的好友方莉強說。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