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網絡暴力”危害青少年
2011-11-23 09:07:00 來源: 廣州日報 我要評論
[提要] 12月2日,美國研究者警告稱,現實中針對未成年人的“校園暴力”行為,如今正大量正向虛擬的網絡轉移。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05年,10歲~17歲間的美國青少年遭遇網絡欺凌的案件增加了50%,案件數量從2000年的6%增加到2005年的9%。

上網的兒童是最容易遭遇“網絡欺凌”的新群體。
本報綜合報道 12月2日,美國研究者警告稱,現實中針對未成年人的“校園暴力”行為,如今正大量正向虛擬的網絡轉移。通過向未成年人發送郵件、文本信息以及在線聊天、交友等方式,以未成年人群體為目標的“網絡欺凌”行為正顯示出比現實欺壓更大的危害性。
“網絡欺凌”日益普遍
在許多國家的校園里,欺凌弱小現象都一直存在。但隨著網絡應用的進一步擴大,不少喜好欺凌弱小的美國學生開始上網作案,在網絡中恐嚇、欺凌同學。
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05年,10歲~17歲間的美國青少年遭遇網絡欺凌的案件增加了50%,案件數量從2000年的6%增加到2005年的9%。
此前,英國的一份報告顯示,12至15歲的英國青少年中,有11%的人曾遭遇過網上騷擾或欺凌。接受調查的500名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示自己曾收到過恐嚇留言或郵件,還有超過1/4的人表示,自己曾在網上遭到過人身攻擊或惡意中傷。
女生受傷害幾率較高
據調查,女生受到網絡欺凌傷害的幾率高于男生。調查顯示,約有38.3%女生曾在網絡上被欺負,略高于男生的34.4%,不過有27.3%的女生表示,如果碰到這種狀況會毫不猶豫地反擊。女生成為“網絡欺凌”施加方的比例與男生差不多,而女生的欺凌行為往往更狡猾、更具殺傷力。
美國密蘇里州的一位13歲女孩,11月選擇了上吊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其緣由是因在網絡中不斷地受到侮辱。在Myspace網站的個人主頁上,這位13歲的女孩不時能收到一名叫做“喬希”的16歲男孩的侮辱。在這位女孩自殺前,“這個世界沒有你會更好”的信息一直不時在女孩的主頁上冒出。
多方預防“網絡欺凌”
目前,向全球蔓延的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欺凌”現象,正受到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針對“網絡欺凌”,美國佛羅里達、南卡萊羅納、猶他等州的某些學校正在制定處理“網絡欺凌”的措施。
對于這種發生在校園外的“網絡欺凌”現象,專家提到,單純地“堵住”青少年接觸網絡是不現實的,也是不明智的做法,畢竟網路帶來的正面影響大于負面影響。
從學校層面看,要制定遏阻網絡欺凌行為的規范條款,對青少年進行網絡道德教育,提倡“文明上網”。目前,英國政府有關部門開通了網絡熱線,鼓勵舉報涉及兒童色情、種族仇恨和其他非法內容的網址;英國內政部設立了兒童網絡保護特別工作組,專門為在網上保護兒童安全出謀劃策;英國教育和技能培訓部也設立了專門網站,向家長提供最新的網絡安全信息。政府公布了24小時的兒童熱線,家長和孩子可隨時就網絡問題尋求幫助。
從父母角度方面,家長要主動,告訴孩子欺凌的各種形式:暴力傷害、言語恐嚇、勒索、取笑他人等。英國政府出版了一本應對“網絡欺凌”的指導冊子,該書詳細列出學校、家生和學生預防及應對“網絡欺凌”而采取的一些必要措施,如:要求家長及孩子掌握安全的網絡技術,青少年在網絡聊天室不要泄漏自己的私人信息,不能上傳自己的照片等。對孩子們來說,要勇敢地講述實情并尋求幫助;在面對現實或網絡欺凌面前,要保持自信并敢于反抗。
(本報綜合報道 )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