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電影節硝煙不久,5月的戛納作為全球最受矚目的電影盛事又早早地成為輿論的焦點。
《孔雀》是一部地道地藝術電影,故事基本來自編劇李強的真實生活體驗,這個自傳體劇本寫就多年,圈內一直有人想拍,也有人拍了一半停了。影片講述了1976年至1984年間一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真實瑣碎的生活,《孔雀》分段落分別描述了三個年輕人各自的一段生命歷程與生命狀態,事關理想的追求與幻滅。題材選擇扎實厚重,對國內外觀眾都具有強烈地吸引力;美學的運用亦有驚人之處。單就作品而言,入圍戛納電影節本不是問題,區別只是在哪個單元。
然而,時隔電影節組委會公布最后的入圍名單還有半月,著名攝影師顧長衛苦心孤詣傾力打造的平民史詩巨作《孔雀》,卻放出風來不去戛納改去威尼斯。
揭秘一:戛納未果內因解密
今年戛納影展華語片的競爭可謂空前的激烈,更重要的是戛納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影展不同,它選擇競賽單元作品時首先會考慮導演資歷及世界范圍的聲譽和地位。這樣一來,顧長衛作為新導演不僅不及其三地的幾位重量級導演(內地賈樟柯、臺灣的侯孝賢、蔡明亮二人,香港的王家衛都有作品參加過戛納電影節),甚至比不了曾有一部作品在戛納影展反響甚好的另一新導演王超。
不過,《孔雀》將目光轉到相對不那么貴族化的威尼斯電影節,反倒有可能會因禍得福。
揭秘二:影片內容大幅被刪減
《孔雀》初剪版本有4個多小時,后又壓縮到一個接近3小時的號稱“最終版本”。這個版本,以一家三姐弟為結構,分三段式分別花近一小時交代每人的生活變故。據最新的消息,通過審查的該影片長度最后定格為兩個多小時。記者致電導演顧長衛詢問刪節情況,得到的回答是:“刪掉的主要是弟弟的戲,其他部分改動不多,影片的格局和主題沒有受到根本的傷害”。
但據可靠消息透露,影片的刪改是受到了市場和審查的雙重壓力,F在的結果制片方北大華億公司的董平還是表示十分滿意,他堅信《孔雀》在影展和票房上都將有上佳表現。但對觀眾來說,一些“有意思”或者足夠震撼的細節將永遠無緣得見。它們是:弟弟的同性戀故事,暴烈的校園暴力描寫,弟弟同學的慘死;甚至還有姐姐(張靜初飾)的裸露戲等等。
揭秘三:為保票房《孔雀》推遲上映
影片投資為1200萬人民幣,對于一部純藝術且無大牌明星壓陣的作品而言,商業回收的壓力極大,血本無歸的結果幾乎是已成定局的事實。對此,制片方也有同樣清醒的認識———董平說“現在國際發行公司非常看好這部片子。但是,國內市場我不會那么快投入,今年不會在內地公映。因為我對目前國內院線市場、音像市場的信任度不高。就內地目前院線觀眾組成而言,有點生不逢時。還好,《孔雀》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電影,等市場環境好了以后,哪怕五年后拿出來首映,我都不擔心不會吸引與感動觀眾。”《孔雀》的命運注定如此,正如影片結局部分所示:它會在人們的期待遠離之后,靜靜地獨自開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