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提問:
十七大報告在論述我國經濟發展問題的時候,將過去我們一直倡導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成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又快又好發展”改成了“又好又快發展”。您能不能談一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些新提法對今后我國經濟發展有什么樣的現實指導意義?您能不能舉個例子說明一下這些新提法可能會帶來的政策上的變化?
省委黨校研究生部主任袁永新教授解答:
這兩種提法的變化,首先是因為在理論上取得的新突破。增長經濟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兩者既相聯系又有區別。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要素結構變化包括生產要素數量增加和質量改善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追求產品數量擴張的增長方式,稱為粗放型增長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長方式,稱為集約型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更加豐富,既涵蓋要素結構的變化,又包括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的變化,也包括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狀況。十七大報告中,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僅是兩個字的改變,而是包含了更加豐富的內容,在涵蓋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體現了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國際環境認識上的提升。
從“又快又好發展”到“又好又快發展”,雖然只是“好”與“快”兩個字順序的變化,但含義十分深刻。"好",指的是經濟發展的內涵和質量,"快",是指發展速度,而經濟發展并非越快越好。首先需要看資源環境能否支持,其次,要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問題能否得以有效的解決。能源資源的高消耗以及由此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讓我們為經濟過于"迅猛"的發展付出了代價,所以未來的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質量,在"好"的前提下談"快"。這樣的變化,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反映了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升華,使我們對新階段發展規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導發展的方針更加符合實際,破解發展難題的途徑更加明確。
其次,這兩種提法的變化,也是對我國近年來經濟中出現的問題的總結和反思。近年來,我國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經濟運行中的一些問題日益突出: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壓力不減;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資源環境也亮起了紅燈:耕地正在逼近18億畝紅線;缺水威脅著400多個城市,水污染問題也在步步緊逼。在這些發展中的問題背后,是我國仍然沒有擺脫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過于注重經濟增長的“快”速度。如果繼續這樣不計代價發展,就會使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
這兩種提法的轉變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一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二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鞏固第一產業,做大第三產業,提升第二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三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強科技必須把節能減排作為重要抓手。
與十七大提法上的轉變相適應,今后在政策上會更加注重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如在經濟結構升級方面,會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形成多區域增長極的共同協調發展。
上一條:張 麗:人均GDP到2020年翻兩番目標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出現
下一條:袁永新:采取多種方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