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曲濤 余梁 肖輝杰 攝影報道
“看病難,看病貴”始終是老百姓關注的一個焦點話題。1月20下午,參加“兩會”的省政協委員董蒨、趙家軍、仇冰玉、丁新甫做客大眾網,就“關注民生,對話醫療保健”話題與網友對話,并接受本網記者專訪。
 政協委員、省衛生廳副廳長 仇冰玉
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 有的網友提到在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有很多因病返貧的現象,有的農民一人得病,家庭就滑入了深淵。針對這一問題,董蒨委員認為,目前美國、日本等國家的醫療費用比中國要高,如膽道手術在國內的價格是一萬多元人民幣,在日本則要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但這些國家不存在居民看不起病的問題,關鍵是有一個好的醫保體制。當前我國缺少國家為主導的醫保體系,醫療資源不足,分布不合理。80%的醫療資源分布在城市,20%的醫療資源分布在農村。趙家軍委員也認為,農村缺醫少藥,缺少人才、設備和技術,國家應當合理增加投入,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階層提供不同的服務。 針對這一問題,仇冰玉委員也比較認同,他指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主要在于資源配置不合理,農村和城市的醫療差距比較大,很多農村醫療機構的設備都是多年前的老設備。針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現狀,仇冰玉委員對記者說,目前我省積極加強基層醫療機構的建設,改善條件,提高水平。近三年來,省政府投入4個多億,各級政府共投入7.6億,用于解決基層醫療機構建設,加強了人員培訓,提高技術水平,增加了群眾對基層醫療機構的信任度。如2004年平陰縣外出就醫的患者占到33.6%,而2007年則下降到3.3%,更多的患者留到了基層,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就醫費用。
推廣“新農合”是關鍵 仇冰玉對記者說,為讓更多的農民享受正常的醫療待遇,2007年山東省在全國率先推廣試行新型農村醫療合作制度(“新農合”),全省有62%的農民受益。下一步,我省還要繼續推廣“新農合”,重點是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今年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60元。丁新甫委員認為,推廣“新農合是堅持以人為本理念,解決農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惠民之舉,確保各級“新農合”醫療定點機構向參合農民提供及時、有效、優質、價格合理、行為規范的醫療服務已成為新農合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丁新甫同時建議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實行“一卡通”制度。“一卡通”的做法是:參合農民履行轉診手續后,可以在同級定點醫療機構之間自由轉診;可以任意選擇定點醫療機構和醫生就診,而且享受同等補助標準。其好處是即可以為參合農民提供更多的就醫方便,又可以為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健康發展。
 政協委員、菏澤惠慈醫院總裁 丁新甫
積極開展健康教育 針對網友提出的開展健康教育問題,董蒨委員認為,山東人的消費觀存在問題,應培養科學的健康消費觀念。據統計,2006年全省居民用于醫療保健的費用只占總支出的5%至6%,而煙酒等消費額每年都有大幅上升,喝酒喝壞了胃,煙草則是害人害己,如果把這部分消費用到醫療保健上,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為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投入更多的錢也是值得的。省衛生廳副廳長仇冰玉委員回答網友提問說,開展健康教育,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通過健康教育,讓把預防保健做得更扎實深入,讓群眾了解健康知識,讓老百姓有了病能得到科學的治療,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政協委員、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 董蒨
患者怎樣科學看病 董蒨委員指出,日本人得病后先去社區醫院,醫生會告訴他全國哪個醫院可以治療他的病,但目前中國很多老百姓不知道怎么看病。董蒨說:“作為小兒肝膽病的專家,前來找我就診的患者來自全國29個省市,甚至還有來自加拿大的患者。但在青島市黃島區的患者卻不知道在我這里就可以治療好,結果輾轉到協和醫院,幾個月后才來到我們醫院就診。”為此,董蒨建議山東省建立一個由政府或醫學會主導的導醫網站,介紹全省各醫院最擅長的治療科目和最優秀的醫學專家,告訴患者到哪里看病花錢最少,效果最好,讓患者不必再東奔西走。

政協委員、省立醫院 內分泌科主任 致公黨濟南市主委 趙家軍
醫院藥價虛高不下為哪般 針對網友們關注的醫院藥價虛高不下的問題,趙家軍委員認為,醫院采購藥品和設備應減少中間環節。目前的藥品和醫療器材的出廠價大概在最終價格的30%左右,大部分讓中間商拿走了。目前一次性醫療耗材的價格太高。賣醫療設備的人年收入甚至達到醫院院長年薪的近百倍,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政府應加大調控力度。 趙家軍說,國外一個新藥從立項到臨床,需要10年時間,投資6至8億美元,而國內的藥品研發費用一般在200萬到300萬人民幣,而定價卻比照國外藥品價格。如一種治療化療后嘔吐的藥物,成本大概是3元,出廠價不超過10元,而定價卻比照國外定價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要賣到一百元以上。這樣一個局面,導致經銷商拿走了很大一部分利潤。仇冰玉委員也指出,醫院可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從廠家進貨。醫療管理機構今后也要不斷規范藥品政策,加大商業賄賂治理力度,防止藥價虛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