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薩格勒布”乒乓球賽,在我國體育界的反響強烈,創造了一種公平競爭的選材模式。在近日舉行的年會上,中國舉重協會提出:向國球學習,舉辦“直通”比賽,這不由得使人“憂”上心頭。 無疑,國家乒乓球隊舉辦的“直通”比賽,達到了賽前預期的效果,獲得了“以賽代練”的成功。如此的比賽,完全符合乒乓球運動的競技特點,給新老選手一個公平競爭的平臺,創造了“能力是硬道理”的環境;另外,比賽還能促使尖子選手及時進入臨戰狀態,以減少在實戰中的無謂失誤。實踐證明,新人在此次抗爭中錘煉了心態,老將在殘酷對殺中激發了能力。因此,在參加本年度的世界大賽之前,國家乒乓球隊舉辦此賽是完全必要的。
舉重是根據運動員不同的體重進行不同級別力量與技巧的比賽,而不同級別的運動員沒有可比性。眾所周知,體重對于舉重運動員至關重要,因體重本身蘊含著力量與技能,可以斷言,運動員在比賽中能否成功,與其能否成功減少體重密不可分,皆因運動員的體重直接關系到體能。因此,國家乒乓球隊創辦的“直通”比賽,不適宜舉重運動的競技特點,尤其不能以下降運動員的體重為代價。 其實,中國舉重擁有獨特的選材手段,在實踐中已被證明是成功的,那就是:首先,在每年一度的全國錦標賽中,進行各個級別尖子選手的選拔;繼而,以同級別選手為比賽單位,分期分批進行不降體重的對抗賽,將比賽以公開的方式舉行。另外,舉重需要高度的穩定性,對于各級別尖子選手的選拔,不能采取“一錘定音”的方式,而是要長時間與多層次地進行。因此,以北京奧運比賽為備戰核心,以積分決定參賽選手名單,以世界競技水平決定參賽級別。如此,便能選拔出穩健而強大的選手,在北京奧運會中不辱使命。 因此,盡管國球的“直通”模式獲得成功,但此模式并不一定適用于其他項目,尤其是不適合舉重運動的競技特點。所以,在堅持自己成功經驗的同時,國家舉重隊應立足于自身特點,創造適合自己的選材模式,決不能為了學習而做賠本的買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