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
責任編輯:劉美顯
劉昌法是淄博市扶貧辦副主任、駐村“第一書記”。自2012年4月以來,他先后擔任博山區上小峰村、西沙井村和沂源縣石柱村的駐村“第一書記”。7年多來,他情牽百姓,深耕鄉村,帶領3個村500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蹚出了各具特色的致富路子。劉昌法說:“我愿做一條蚯蚓,在貧瘠的泥土里耕耘,讓這片土地肥沃起來,為百姓帶來豐收的年景。”
劉昌法(左一)在西沙井村到村民家走訪。
上小峰村民的
43個紅手印
2012年4月11日,當得知自己被組織確定為市選派干部駐村幫包“第一書記”,劉昌法在駐村日記里寫道:“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要到基層去,親近一下山村的泥土,吸吸清氣,接接地氣,為不富裕的父老鄉親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劉昌法始終以村為家,挨家挨戶摸民情。無論在哪個村,劉昌法做的第一件要緊事就是到村民家里走走看看。他把每家貧困戶的“家底”一一寫在本上,記在心里。7年時間,他寫下了70多萬字的民情日記。
每遇到村民生病住院或哪家有紅白喜事,劉昌法會專門去看一看。西沙井村88歲的張大娘患有腦血栓、老年癡呆癥等病癥,一次劉昌法去她家看望,不湊巧,老人被女兒接走了。他便步行五六里路到張大娘女兒家,并留下了100元慰問金。“鄉親們不在乎錢多錢少,看的是這個人講不講感情。”駐村以來,他把1.2萬多元生活補貼一分不留,全部用到了困難群眾身上。2018年,他又把獲得的“感動山東2018年度網絡人物”3000元獎金,用到了幫包村貧困老人的冬季取暖上。
履職結束,當劉昌法要離開上小峰村時,一封挽留信卻遞到了組織部門,信上寫道:“上小峰村全體黨員和村民懇請領導將劉書記留在我們村繼續擔任第一書記。”因信紙空間有限,黨員和村民代表就代表全體村民,摁下了43個鮮紅的手印。這鮮紅的手印,摁在了挽留信上,更深深地印在了劉昌法的心上。
讓農村的“路”
不再坎坷
劉昌法剛到石柱村不久,一次正在開黨員大會,十幾戶王撇溝的村民闖進來,要村里給個說法:到底還修不修路?石柱村由王撇溝等3個自然村組成,相距都在2公里左右,均沒有硬化道路,特別是通往王撇溝的路更是難走。劉昌法二話不說,冒雨趕到王撇溝,實地查看后當場表態,一定把路修起來。2017年11月初,第一條4米寬、1.2公里長的水泥路竣工。
劉昌法認為,“修”好發展路,建一個好支部、培養一個好帶頭人至關重要。2014年換屆選舉,上小峰村實現了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人兼”,結束了“兩委”班子18年無連任的歷史。“在上小峰村3年,劉昌法留下的是一個全國扶貧改革試點典型村、省級生態文明村、省級旅游特色村,更給村民留下了一個發展思路清晰、富有干事勁頭、團結的村兩委班子,這才是最寶貴的!”博山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謝寶春說。
駐村7年,劉昌法先后幫助3個幫包村建起了1家鄉村旅游公司、1個山泉水廠、1個蓮藕基地、3個日光大棚……爭取項目20多個、資金800多萬元,帶領3個村500名貧困群眾實現脫貧,蹚出了各具特色的致富路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馬玉姝 通訊員 房玉波
齊魯政情|擁有全國最多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山東怎么做到的國家發改委近日下發通知,推廣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經驗,山東多地先進經驗入選。鄒城設立城市社區、企業集體戶解決無房外來人口無處落戶難題;山東開通省內跨地域戶口遷移網上一站式辦理業務,方...[詳細]
你家的洗衣機裝在陽臺嗎,有沒有專用地漏?[詳細]
濟南離垃圾分類時代還有多遠。據了解,目前,濟南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是,向全市范圍內的公共機構、相關企業全面強制實施垃圾分類,鼓勵居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詳細]
黃花蒿能提取青蒿素 “我們眼前的植物,就是屠呦呦團隊提取青蒿素的植物,也是中藥學中的青蒿,但它的植物學名字卻是‘黃花蒿’。[詳細]
雖然天氣炎熱,但濟南油旋張的傳人張士華仍在烤爐前忙個不停。” 1954年,成豐面粉廠率先參加公私合營;1998年,改組為濟南民天集團成豐有限責任公司,加入了民天大家庭,產品繼續出現在市民的餐桌上。[詳細]
斥資1560多萬元,獎勵134名優秀人才;北京、上海、深圳“雙招雙引”工作站揭牌,聘請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各領域7位專家為“雙招雙引”顧問……6日,章丘區舉行優秀人才頒獎儀式,對2018年度全區優秀人才進行表彰獎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