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魏鵬
責任編輯:李潤杰
在2018年的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和公共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濟南市各區縣鄉村文明創建成果顯著,有的村莊在移風易俗方面有高招,有的村莊里活躍著了不起的鄉土人才,還有的村正在千方百計為村民們奉上一道道“文化大餐”……文明的新風正吹向全市各個村落,并繪就出一幅幅美麗的鄉村風景圖。
鄉風文明 94個村級紅白理事會共倡移風易俗
村委會辦公室墻上掛著紅白理事會成員名單。 (圖片來源:濟南日報)
“在移風易俗方面,老百姓都非常愿意改革,尤其是喪事,以前在我們村要操辦3至5天,至少花上七八千元。通過改革,喪事只操辦一天,省時還省錢!闭勂鹨骑L易俗,全市首批全國文明村——商河縣龍桑寺鎮劉集村村民劉官華這樣表示。“現在不管誰家里有事,紅白理事會都張羅操辦,花錢都一個標準,不再像以前那樣互相攀比,我們從以前沉重的‘人情賬’中解脫出來了!
去年以來,借助劉集村獲得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和龍桑寺鎮被公示為省級文明鎮兩大喜事之勢,龍桑寺鎮加強村級紅白理事會建設,著力解決在婚喪嫁娶事宜方面大操大辦、鋪張浪費和封建迷信等問題。
為倡樹文明新風,龍桑寺鎮始終堅持宣傳引領,通過“村村響”喇叭廣播、發放《移風易俗倡議書》等方式開展全方位宣傳,粉刷漫畫墻繪、張貼噴繪80余面,懸掛橫幅100余幅,建設移風易俗文化街8條,通過各村微信平臺向全鎮1萬余名群眾推送移風易俗有關內容,發放移風易俗漫畫宣傳折頁5000余份,開展移風易俗文藝演出和“移風易俗大討論”活動,受到全鎮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認可。
目前全鎮94個行政村按照村“兩委”班子兼任、黨員群眾推選的方式全部成立了紅白理事會,有70%以上的村莊喪事普遍減少到現在的1天,吹鼓樂、跳舞現象已銷聲匿跡,平均花費壓縮至原來的50%。在鎮、村黨員干部的帶領下,全鎮共搬遷墳墓近700座,已建成劉集、張老莊、邱家以及西劉木4處村級公益性祠堂,厚養薄葬、喪事簡辦的新風氣正逐步建立起來。
同時,龍桑寺鎮還開展了“十佳母親”“十佳環衛員”“十大孝子”等先進評選活動,在村鎮干部大會上進行隆重表彰,營造移舊俗、除陋習、尚科學、倡新風的良好社會氛圍,為“文旅小鎮、水韻龍桑”品牌的打造注入了文明的正能量。
觀念提升 村民爭相閱讀“黨報黨刊”
村民在閱讀報紙。(圖片來源:濟南日報)
3月8日,南部山區西營鎮葉家坡村的黨員群眾們聚集在村委大院里,一起分享讀報心得感悟。黨員李天生被《濟南日報》上《“鄉村振興”故事多》所吸引,閱讀過后發表感想:“通過讀報,我們對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充滿了信心,我們小山村迎來了曙光。”在葉家坡像這樣的讀報會幾乎每周都有,探討聲不斷。
近年來,西營鎮將“黨報黨刊”作為“思想強農”的重要手段。連續4年打造“黨員讀報村”,每年打造4至5個村。2018年該鎮投資近7萬元,重點打造了葫蘆峪、葉家坡、汪家場和夏家四個“黨員讀報村”。另外,該鎮還在各村文化大院建立黨員讀報角,設立閱報欄,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帶到田間地頭,將各級的重大決策部署送入百姓家里。
西營鎮葫蘆峪村在黨報黨刊的影響下,村中黨員緊跟時代步伐,轉變思想,提升觀念,以每個黨員為圓心向周圍群眾傳遞新思想。為了讓更多的黨員帶動普通農民一起讀報致富,葫蘆峪村還讓有知識的年輕黨員和農民帶領老黨員、老農民在讀好紙質報刊的同時,學會網上讀報、網上讀刊,采取黨員與群眾結對讀報的形式,使得更多的群眾加入到讀報大軍中來。通過“思想強農”使葫蘆峪不僅僅成為生態宜居的家園,還更要在內生動力上下功夫,實現景美人和百姓富,讓美麗鄉村更有“里子”。
家風良好 好媳婦孝老愛親四十載
孝老愛親好典范劉玉榮全家福。(圖片來源:濟南日報)
好家風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猶如清泉,潤澤后代。濟陽縣曲堤鎮郭家村的普通家庭婦女劉玉榮就是孝老愛親的典范,她四十多年來孝順老人養育子女,用行動感染著家里的每一名成員,用孝心和汗水,演繹著平凡中的偉大。
今年62歲的劉玉榮嫁到郭家村已有41年,勤勞賢惠的她婚后與公婆生活在一起,過著簡樸而溫馨的生活,活潑可愛的兒女更是讓家里滿載歡樂與希望。然而,二十幾年前的一天,就在一家人沉浸在歡樂之中時,年僅37歲的丈夫郭傳更因車禍身亡。當時,家中有兩個年邁多病的老人,大女兒10歲,小女兒4歲,兒子才剛剛3歲,一個普通農家的頂梁柱轟然倒塌,全家悲慟不已。悲劇發生后,劉玉榮不顧勸說,仍舊留在郭家,用柔弱的臂膀為年邁的公婆、年幼的兒女撐起了一片天。
那段時間,劉玉榮一邊強忍喪夫之痛,一邊操持家務、下地務農、照顧公婆、養育孩子。為了一家六口的生計,劉玉榮只能拼命種地。十多畝地的農活白天干不完,常常夜里摸黑干,早晨四五點鐘就起來割草喂牛,一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劉玉榮說,在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候,她都沒想過離開這個家。丈夫不在了,她不想讓公婆再受苦,更不想讓孩子在破碎的家庭中成長,再苦再累自己都要堅持。多年后,她的公公也去世了,劉玉榮就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贍養婆婆上。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如今已年近九旬的婆婆身體依舊十分硬朗。在劉玉榮的影響下,兒子兒媳、閨女女婿都把孝順長輩當做為人的準則,時時處處為老人著想,讓劉玉榮很是欣慰。
文化振興 泉水邊的民宿講述著“孝文化”
一村一年一場戲 (圖片來源:濟南日報)
從濟南市區向西,驅車百余公里,在平陰縣洪范池鎮有一個名為丁泉的小山村。在村東的一個山腳下,有一處極為清澈的泉水。相傳這里是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丁蘭的故里,所以名為丁蘭泉,后又簡稱丁泉。
說起丁蘭,還流傳著一段《刻木事親》的故事。丁蘭,相傳為東漢時人,年幼即父母喪亡,想到未能奉養父母,又常感念他們的養育之恩,因此雕刻木頭制成肖像,侍奉他們,有什么事和木像商量,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后一定面見,從不懈怠,就如他們活著一樣。時間一長,丁蘭的妻子便對木像不太恭敬了,還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木像見到丁蘭來了,眼中居然還掉下了眼淚。丁蘭詢問得到真相,于是把妻子休了。
看中了丁泉村一派江南水鄉的模樣和流傳許久的孝文化傳說,幫扶單位市委統戰部牽線愛心企業,在丁泉一側建起了白墻灰瓦、徽派建筑風格的民宿,希望通過民宿的經營,向貧困戶分紅。為吸引游客,民宿配建了采摘大棚、餐廳和停車場,泉水通過水管接到了每個房間。
在民宿建成之前,外人知道丁泉村的只有少數,所以,一般只有每年雨季開泉時才會有人前來,但通過鎮里舉辦泉水節、采摘節等旅游節慶活動,丁泉民宿的生意越來越好。去年,央視駐扎濟南拍攝《悠然見南山》紀錄片的劇組就點名在這里住了一周,看了好幾個住宿賓館的他們,被這里的山水和文化深深吸引。
2018年,丁泉村也打算借助美麗鄉村建設的項目資金扶持,在完善路燈、道路、指示牌旅游配套設施的同時,深入挖掘丁蘭泉孝文化,修復清代石碑、復建丁蘭牌坊,讓游客在體驗泉水游的同時,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生活多彩 呂劇“大戲”來到村民家門口
“春風送暖艷陽天,泉城北郊桑梓店。一村一年一場戲,黨把溫暖送民間!边@首樸實無華的打油詩由天橋區桑梓店街道高王村70多歲的村民王照林所作。這樣家門口看大戲的生活已經持續五年了,對于像天橋區王照林一樣的村民來說,看大戲已經成為了老鄉們農閑期間不可缺少的一份文化大餐。
天橋區結合實際,將實施好“一村一年一場戲”作為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突破點,大力推進送戲下鄉。自2014年啟動以來,已先后走進150多個村、演出688場,僅2018年就演出143場次,連續五年實現全覆蓋。呂劇團、豫劇團編排的節目已有50多個,主要以鄉村發展、忠厚仁孝、鄰里和睦、家庭和諧為題材,農村人唱農村戲,每場戲都演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因為演出反響熱烈,文化局工作人員后期又為宅胡、盧家、馬店、北陳等村加演20多場。很多村民在演出謝幕后常拉著工作人員的手,熱情地邀請去家里喝口水、吃口飯。
每次鑼鼓點一響,村里扶老攜幼,小孩們一涌而來,賣糖葫蘆的小販都聚集在戲臺前。懷莊村村支書懷心材高興地說:“感謝區委、區政府為我們送來了這么好的戲,政府購買,老百姓受惠啊。”
為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天橋區將在繼續實施好送戲下鄉的基礎上,著力培養農村鄉土人才隊伍,通過教、學、幫、帶,培養基層文化活動骨干和帶頭人,增強基層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確保每個村都有一支人員穩定、活動常態的文藝隊伍,為基層群眾性文化活動常態化、推動農村文化振興打下基礎。
方振廷在表演。(圖片來源:濟南日報)
人才濟濟 農民“歌王”歌聲里唱出正能量
一會兒亮出嗓子,歌聲動人,一會兒表演模仿秀,學誰像誰,惹得群眾捧腹大笑,長清區孝里鎮方峪村村民方振廷靠著一次又一次的表演獲得了方峪村“歌王”的稱號。
上世紀60年代,地處深山的方峪古村辦起了文藝宣傳隊,12歲的方振廷跟著跑來跑去,逐漸喜歡上了敲鑼打鼓。天生的好嗓子讓他愛上了唱歌。他16歲在煙臺師范學院食堂打工時,就因閑暇時哼小曲常被大學生圍住,大家都被這位農民工的歌聲吸引,廚師班里有個農民歌手的消息不脛而走。
2016年,孝里鎮孝文化藝術團成立,他第一個報名參加,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方峪消夏晚會嶄露頭角,到在后楚村、石崗村、鎮敬老院和公莊村等村莊及單位舉辦的聯歡會上進行文藝表演,2018年一個短短的暑假期間,他就跟隨藝術團走遍了孝里鎮的山山水水,演出20余場,場場贏得觀眾喝彩。他經常說,他要做一塊精美的石頭,在山間地頭歌唱,為新時代的農民和農村歌唱,用歌聲為大家鼓勁兒。
“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是新時代對振興鄉村文化提出的要求。長清區孝里鎮依托傳統的孝文化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宣講團和藝術團的宣教作用,來培養、挖掘人才,推進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孝文化藝術團,像方振廷這樣的普通農民還很多,如多才多藝的王麗、義務提供車輛的吳燕、免費提供音響的安國強……他們不計報酬,堅持做公益演出,為群眾和老年人送去精神大餐,成為孝里鎮文藝戰線上的排頭兵,為傳播正能量作出了貢獻。(濟南日報)
3月26日,山東省人社廳公布《山東省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以下簡稱《藥品目錄》),自公布之日起一個月內執行。《藥品目錄》規定,國家免費提供的抗艾滋病病毒藥物和國家公共衛生項目涉及的抗結核病藥物、抗瘧藥物和抗血吸蟲病藥...[詳細]
經過多年發展,我省形成了以青島港、煙臺港、日照港為主要港口,威海港、東營港、濰坊港、濱州港為地區性重要港口的布局,成為國內唯一擁有3個超4億噸海港的省份。對于渤海灣港口集團今后的發展,山東高速集團表示,預計將在今年三季度前完成渤海灣港的規劃制訂工作。[詳細]
3月28日,山東公布2016年度審計查出問題整改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2月底,審計工作報告反映的35類103項問題中,82項已完成整改,其余21項整改進度超過80%。嚴禁向非預算單位和未列入預算的項目出借資金,7個縣清理暫付款6.38億元,9個縣收回借款4.7億元。[詳細]
根據市北區婚姻登記處的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年結婚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5~29歲和30~34歲這兩個區間。[詳細]
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下達2017年審核增列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名單。青島理工大學:新增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為機械工程,同時不再保留機械設計及理論二級學科授權點。[詳細]
昨日,記者從市經信委了解到,2018年度工業中小企業“隱形冠軍”申報工作正式開始,本次申報的青島市工業中小企業 “隱形冠軍”為國內“隱形冠軍”。近3年細分產品市場占有率均位居全國前5位或出口額均位居全國前5位,年均銷售利潤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15%。[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