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王曉亮
責任編輯:李曉寧
對于大明湖的存在,
無論濟南人還是外地人,都認為它自古以來就一直臥在那里,是自然而然的事。
然而,舉世聞名的大明湖既非天然湖泊,也不是人工開挖,而是受人類筑城活動影響所產生的。
文|耿仝
“一城山色半城湖”并非虛夸,大明湖成就了濟南城一半的美。
對于大明湖的存在,無論濟南人還是外地人,都認為它自古以來就一直臥在那里,是自然而然的事。
然而,舉世聞名的大明湖既非天然湖泊,也不是人工開挖,而是受人類筑城活動影響所產生的。
大明湖的前身是歷水陂
史料中對大明湖記載的時間上限是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里第一次提到了今天的大明湖水域。那時候的大明湖被稱為“歷水陂”,面積非常小。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濟南有東西兩座小城池,一座是相當于后來明清府城西南角的歷下古城,一座是位于明清府城東南角的東城,最外又有一道郭城,這個外郭范圍則大致與后來的明清府城墻相當。
今天大明湖的前身歷水陂,就位于歷下古城的正北、東城的西北,大致相當于今天大明湖水域的西部。
《水經注》里有這樣的記載:“湖水(今五龍潭一帶水域)引瀆東入西郭,東至歷城西而側城,北注陂。水上承東城歷祠下泉,泉源競發。其水北流,逕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燕,公私多萃其上。分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逕歷城北。西北為陂,謂之歷水,與濼水會。又北,歷水枝津首受歷水于歷城東,東北逕東城西而北出郭。”
歷水陂的水源有兩處:
一支是引濼水入西郭,順著歷下古城北注歷水陂,濼水在這里形成了兩條平行北去的水道;
另一支,出自東城的歷水,于歷下古城東門外北流,干流過流杯池往東北方流去,又分出一支西去,至歷水陂與濼水匯合。
東西兩條水路,在自然的水系間又形成一個河套,是非常不自然的。
更奇怪的是,濼水支津與歷水支津都是流向歷水陂的,是一個死水路,
所以這絕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人力所為。
大明湖的歷史從護城壕溝開始
顯而易見,《水經注》里所記載的這個奇怪水路,就是郭城建筑之前,由人工開挖的護城水路,起著類似郭城的功能。
古代的外郭,一般常見兩種形式:
一種是“回”字形,即外郭包圍著內城墻,城池在郭的中心或一角;
另一種是“日”字型,城池在一側,郭城在另一側。
筆者根據《水經注》推測出的這個河套水路,就是最早的“日”字型外郭壕溝,其比例符合《孟子》所言的城郭三七之制。
對于這條護城壕溝的存在,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更談不上挖掘時間的記載了。
歷史上看,歷下城在很多時代都是地理要沖,是去往齊地中心臨菑的必經之地,戰國末、秦末歷下邑都曾長期屯兵,修建外郭城供屯兵置民是極有可能的。
這段人工水路北段的積水就是歷水陂的雛形,大明湖的歷史就是從這條湮沒的護城壕溝開始的。
大明湖在唐代仍然不引人注意
魏晉時代,濟南曾構筑外郭城。具體建筑年代,最早約在晉永嘉年間(307~312)郡治由東平陵移歷城之際,最晚約在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僑治冀州前后。
這道郭城建筑之后,最早的人工壕溝成為城內水道,積水流逐漸北泛,聚積在北郭墻下,日久宣泄不通,擴大形成了歷水陂。
到了唐代,大明湖的水域有所擴大,但仍局限于古城北偏西。
杜甫《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詩中有“隱見清湖陰”句,原注是“亭對鵲山湖”,卻不說正對歷水陂。
李邕《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詩中有“負郭喜粳稻”句,新亭處可見郭內稻田,而不是現在的大明湖。
唐人的其他詩文也未提及歷水陂,可見大明湖水域在唐代仍然不大、不深、不引人注意。
宋初,大明湖的水患最為嚴重
大明湖水域的擴大是在唐宋之際,具體原因還是與郭城有關。
唐末宋初易郭為城,將原有的內城墻拆除,在原有外郭范圍上重筑新城。
唐宋之際舜井的水量還是很大的,歷水自流杯池右出之水北流,在北水門處出郭。
外郭改成了城墻,一加固水反而宣泄不出去了,歷水在出郭處堵塞滯留。一旦淤塞,水自然積聚在郭城北墻下,淤漫成湖。
宋代初年,大明湖的水域面積達到了最大,大明湖的水患也在這一時期最為嚴重。
曾鞏整治水患,大明湖水域的范圍基本確定
宋熙寧五年(1072年)曾鞏的《齊州北水門記》里寫到:“濟南多甘泉……其匯而為渠,環城之西北,故北城之下疏為門以泄之。若歲水溢,城之外流潦暴集,則常取荊葦為蔽,納土于門,以防外水之入,既弗堅完,又勞且費。”
從曾鞏的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濟南城區的水患,主要是自城外洪水自北門涌入城內。每當城外水位抬高,都要擋住北水門,以防城外洪水涌入。
這個問題這是易郭為城之后才出現的,之前沒有這樣的問題,否則歷水陂在宋之前就會淤漫成湖了。
曾鞏整治濟南水患,主要就是疏通北水門,為的就是疏導城內之水。
宋代,尤其是曾鞏整治堤岸之后,今天大明湖水域的范圍才基本確定下來。
解釋一個很多人都有的疑問:
濟南為什么把湖圈城墻里面?
一是費工,二是湖在城外不是更利于城防嗎?
如上所述,南北朝筑土郭時不可能把水灣圈在城內,是郭城內人工水路積水產生了歷水陂。
宋代土郭改為城墻,北有鵲山湖,南有西望湖,城墻夾在兩湖之間,這顯然不是城防的需要,而是迫不得已。
就因為土郭改城墻設計上的不合理,導致了湖面的擴大,才有了后來曾鞏疏通北水門,為了直通北城墻還筑了堤壩。
這些顯然是有來由的,是歷史延續下來的。
今天的大明湖,是中古時期伴著城市的發展而出現、擴大的,是濟南人與泉伴生、與水伴生的奇妙因果。
(壹點號 泉邊)
省紀委常委與58名廳局級黨政正職廉政談話。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共處置反映問題線索32487件,談話函詢3300件次,給予紀律輕處分17508人、重處分10158人。持續保持遏制腐敗高壓態勢。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受信訪舉報106247件次,立案26780件,處分27666人,其中廳局級干...[詳細]
9日,山東省環保廳針對此次持續12天的重污染天氣召開新聞通報會,從2016年供暖以來,山東已出現9次重污染過程,剛剛散去的自2016年12月28日以來的霧霾共持續12天,是2014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霧霾天氣。受冷空氣影響,明天下午,新一輪霧霾又將來襲,不過預計威力不大。新聞...[詳細]
記者從濟南市不動產登記中心獲悉,1月9日起,二手房、新建商品房買賣業務和抵押類不動產登記業務,將全面實現網上預約。需預約的業務包括:1.二手房買賣,目前可預約辦理二手房買賣業務的不動產登記大廳有5個:經七路大廳、站前街大廳、槐蔭分大廳、高新分大廳、歷城分大廳。[詳細]
9日下午,文東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中魯違建拆除工作大約需要三天,轄區內另外一處個人樓頂加蓋的也要拆除。該負責人最后說,違建拆除工作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協調解決好老百姓的生計,比如供暖、燃氣等問題。[詳細]
2016年10月初,聊城市民胡先生通過中介看中了位于濟南高新區萬達廣場附近的一套二手房,交了定金后才知道,原來那時濟南并不能為外地人辦理單身證明。歲末年初,濟南樓市較為火爆的時節,雖然最嚴限貸政策已過去一月有余,但部分銀行的房貸投放依然緊張,未見寬松。[詳細]
9日,記者獲悉,濟南“泉城公園改造提升暨中心城區防災避險公園建設項目”獲得2016年度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據悉,“泉城公園改造提升暨中心城區防災避險公園建設項目”的實施,不但使泉城公園原有景觀功能明顯提升,還成為市級綜合防災避險公園。[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