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審編輯:王曉亮
責任編輯:李曉寧
濟南的臘八節施粥活動受市民歡迎。
5日,是農歷臘月初八,即傳統的臘八節。臘八節施粥、吃臘八蒜似乎已經是濟南老傳統。不過,記者調查發現,臘八施粥這一傳統也曾出現過斷層,直到近幾年才開始重新興起,并逐漸呈現遍地開“鍋”之勢,演變成新民俗。不僅興國禪寺、崇明寺、關帝廟等佛教道教道場有施粥的,連寬厚里、省博物館都把臘八施粥作為一項傳統民俗活動而火爆舉行。
喝臘八粥是濟南老傳統
5日早晨6點多,千佛山景區、崇明寺、寬厚里、芙蓉街關帝廟等地方早已是排起長龍,民眾匯聚到一起是為“討”一碗臘八粥,也“討”一年的好彩頭。
臘八節,佛家說法為釋迦牟尼成道日,為佛教節日,但其實它在中國民間已經流傳千年,成為中國傳統節日。喝臘八粥,吃臘八蒜是濟南人的傳統習俗。濟南民俗專家喬潤生介紹,很早以前,濟南人將臘八粥當做祭祖、拜佛之物,要先敬祖先、神靈才能吃。
老濟南人做臘八粥很講究,頭一天把豆子、花生、核桃等洗凈泡好,天不亮就開始熬,粥里還要放瓜子、荔枝、青紅絲等物。后來,臘八粥演變成八寶粥。“一人挑個扁擔,前面挑著炭火烤著粥,后面挑一盆清水。”喬潤生介紹,人們在街口喝上一碗放了紅糖的臘八粥,心里別提多挺熱乎。
老傳統一度出現斷層
這種記憶停留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上世紀六十年代后,因糧食短缺,吃臘八粥的習俗慢慢變淡。”喬潤生說,如今街面上再難見到叫賣臘八粥的人,市民自己從超市買八寶回家煮,卻總是缺了些過節的味道,“那時候鄰里之間熬出粥,都會互相送一碗嘗嘗。如今難再見。”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臘八節曾又重回人們視野。靈巖寺宣傳營銷科科長楊立柱記得,在他小時候,每到過臘八節,村里在大街上熬粥,家家戶戶聚在一起喝熱粥,既滿足了腸胃,又增進了感情。“可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就再也見不到那種場景了。”楊立柱不無遺憾地說。
楊立柱認為,臘八節施粥不應該僅僅是寺廟的行為,臘八節喝臘八粥是濟南的老傳統,這種老傳統應該轉變為新民俗,讓更多的人參與并喜歡上這一傳統,“我建議村里、街道辦都應該建立施粥點,讓喝臘八粥成為集體活動。”
臘八節民俗味越來越濃
2010年開始,濟南市各個寺廟開始在臘八節施粥。“知道的人越來越多,主動來喝粥的也越來越多。”崇明寺的義工介紹,隨著堅持時間越來越長,附近居民、環衛工人、在附近上班的人都知道臘八節這里免費施粥,這幾年前來領粥的人越來越多。
這幾年,施粥的寺廟也越來越多。除了關帝廟、崇明寺、興國禪寺等市區寺廟,位于歷城區的濟南神通寺也進行了施粥活動。
位于長清區的靈巖寺更是已經將這一傳統堅持了20多年。山東省博物館今年也加入到免費施粥的行列,臘八節施粥的隊伍可謂越來越龐大。在寬厚里合義書場施粥點,還特別邀請泰安碧霞元君祠的道長下山,舉行臘八施粥活動。
隨著臘八節越來越被重視,民俗味兒也越來越濃。有八寶粥商家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機。楊立柱介紹,今年,有娃哈哈八寶粥濟南分公司主動跟他聯系來寺廟免費施粥,一方面做公益,另一方面借機宣傳。同時,千佛山興國禪寺內也有商家主動聯系進行施粥,向市民免費發放3000份八寶粥。記者還了解到,一些單位也主動與環衛所等聯系,向他們免費施粥。
(記者 張淑芬 王僖 實習生 趙路路)
今晨6點,山東省氣象臺大霧紅色預警信號降級為大霧黃色預警信號并繼續發布霾橙色預警信號。省內高速公路收費站仍大面積封閉。 [詳細]
記者獲悉,作為我國未來發展主體區、經濟發展主力的城市群19大分支規劃2017年將全部完成。 有業內人士透露,城市群將成為未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體形態,我國生產力布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都將圍繞城市群進行。[詳細]
近日,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在港發布2016中國縣域綜合競爭力百強排行榜,與以往類似,東部沿海的江蘇、浙江、山東依舊保持絕對優勢,占據了百強榜的“半壁江山”。山東省上榜的20個縣市分別是即墨市(12名)、龍口市(15名)、榮成市(16名)、滕州市(19名)、章丘...[詳細]
所需535孔預制箱梁已完成預制135孔,架梁完成17孔,計劃于2017年12月底前全部架設完,路基、橋梁等工程也全部完工,初步具備鋪軌條件,為明年上半年聯調聯試打下基礎。[詳細]
濟南民俗專家喬潤生介紹,很早以前,濟南人將臘八粥當做祭祖、拜佛之物,要先敬祖先、神靈才能吃。除了關帝廟、崇明寺、興國禪寺等市區寺廟,位于歷城區的濟南神通寺也進行了施粥活動。楊立柱介紹,今年,有娃哈哈八寶粥濟南分公司主動跟他聯系來寺廟免費施粥,一方面做公...[詳細]
近期,霧霾成為泉城市民揮之不去的話題。結果這幾天下來,孩子不好好吃飯了,侯女士二人的父母也被來回折騰得夠嗆。記者了解到,類似侯女士想法的家長確實不在少數,王女士就建議給孩子就讀的學校配備空氣凈化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