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時節的聊城鄉村:面對旱情農民心態各不同
2011-01-19 07:37:00 作者:王兆鋒 來源:大眾網---大眾日報
自去年9月份以來,聊城市一直沒有有效降水。10月至12月,全市平均降水量僅為3.7mm,比歷年同期57.1mm偏少93.5%,是有水文資料記載以來同期降水量最少的。目前,全市受旱農田面積為450.5萬畝,受干旱影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4830口機電井出水量明顯偏少,5條河道斷流。
1月15日至16日,記者走訪大旱中的聊城鄉村,了解旱情,探尋抗旱之道。
挖20多厘米沒見一點濕土
在聊城市東昌府區斗虎屯鎮的一處麥田里,記者踩上去軟綿綿的,一走塵土飛揚,鞋上很快蒙上了一層土。小麥發蔫發白,麥葉尖發枯,有的成行發黃干枯。秦玉貴一鐵锨挖下去,足有20多厘米深,沒見一點濕土。他無奈地搖搖頭,拔出一株麥苗,抖落干土,說:“你看,小麥的分蘗節、主根都在干土里,如果氣溫一回升,沒有水,小麥上下不‘接氣’,準死。”
秦玉貴是東昌府區農業局技術站站長,對當前的旱情心憂如焚:“如果在封凍前澆一遍水,小麥的旱情不會如此嚴重。雖然我們提醒農民在封凍前澆水,而且河里有水,澆水很方便,但是許多農民存在僥幸心理,不聽。現在天冷,旱也沒法澆了。這樣的教訓不是第一次了。封凍前澆一遍水,水蓄在地下,即使冬天下大雪,對小麥也有益無害。”
在東昌府區朱老莊鎮新城海村的麥田里,小麥墨綠。記者扒開土層,三四厘米下面就是濕土。秦玉貴拔出一棵麥苗看,主根有10多厘米長,次生根白生生、水靈靈的。“這就是封凍前澆水的麥田,你看與不澆水的麥田差別有多大。持續的旱情對這樣的小麥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秦玉貴說。
該村的一塊麥田很平整,踩上去發硬,小麥長勢良好。秦玉貴說:“這是播種后用石磙壓了,能減少水分的蒸發,也是抗旱的一招。現在有的播種機后面帶的鎮壓器太輕了,用一只手就能掂起來,效果不用如石磙好。耕地時如果耕的深一些,也能有效保存水分從而減輕大旱造成的損害。而有的農機手為了省油,該耕20厘米深的,他耕不到10厘米深,留下了隱患。”
旱情嚴重,但農民并不是十分著急。在朱老莊鎮齊店村,村民劉汝明看著自家的4畝受旱的小麥,很輕松地說:“到農歷2月澆澆水就緩過勁來了。減產沒啥,家里也不指望這幾畝小麥掙錢,外出打工,一月至少掙一千多元,趕一畝小麥收入了。”記者了解到,當前農民外出打工的多,持劉汝明這樣心態的農民較普遍。

更多新聞
相關閱讀
您對其他相關新聞感興趣,請在這里搜索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