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報紙,十幾個版、幾十個版早已司空見慣,一百多、二百多個版也時有所見。《南方都市報》于3月31日在廣州報業市場上隆重推出了謂之“成熟2004"的最厚報紙,共有14疊,每疊16至48版不等,總計304個版,創造了國內厚報的“吉尼斯記錄”。 厚報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主要是由我國政治環境的寬松、經濟發展的快速和文化底蘊的深厚等因素決定的,更主要的則是當今報業和廣播、電視、互聯網的競爭使然,是報刊之間的競爭使然。報紙總是要通過讀者的閱讀才能產生其應有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那么,厚報的閱讀效果到底怎么樣?它是否真正達到了辦報人所想達到的目的?廣大讀者是不是真的歡迎厚報?下面我們作些分析: 一、讀者的讀報時間減少。隨著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短訊和 報紙傳播的信息,如潮水一樣向人們涌來。讀報再也不是人們接受信息的最主要的或惟一的渠道了,人們的讀報時間并不是與日俱增,而是逐步減少。據《中華新聞報》報道,濟南一家報紙剛剛創刊時是4開14版,人們每天平均閱讀這份報紙的時間在40分鐘左右隨,后來這張報紙逐步加厚到五六十個版面,讀者閱讀該報的時間卻下降到了10分鐘左右。十來分鐘要看完五六十個版面,平均每分鐘就要看五六個版面,這對普通讀者來說,就意味著只能翻翻而已。另據杭州和鄭州市的報刊市場調查,在街頭購報者中,約有30%的人只是在上下班途中匆匆忙忙地瀏覽一下版面看看標題和圖片。如果以后有時間,他們會去閱讀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感興趣的新聞,如果沒有時間,那天報紙的“生命”就算完了。如果報紙太厚,海量信息,卻缺少應有的亮點,或乏善可陳,垃圾信息太多,那讀者就只能和你“拜拜”了,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可想而知。 二、厚報的信息質量堪憂。有一篇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朋友捧著厚厚80版的報紙快速翻看著標題和圖片,‘一堆垃圾!’他把報紙往旁邊一仍,報紙隨風而逝。要完成這80版的新聞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啊,但是到了讀者手里,往往連8分鐘都很難停留,這是何其悲哀的一件事啊。”(見《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7月20日第8版)這雖然是個別的現象,但卻是每一個辦報人都應當竭力避免的。大家知道,支撐厚報的是海量信息,但在海量信息中真正的有效信息又有多少呢?回答是有,但不多。不少報紙逐步增厚的辦法主要是兩條。一是增加專刊、專版或廣告。許多有能耐的報人常常推出房地產、汽車、電腦、旅游、通訊、家居、美食、保健、時尚等專刊和專版,有的報紙還不時推出工商、稅務、公安、教育、土管、財政、人事等行政部門的所謂形象專版,還有的則成版成版地推出廣告。這些版面是相關企業或部門出錢,借助報紙的影響力來宣傳自己,其稿件質量和信息質量就大成問題。但是,報社看在“孔方兄”的上,又能使自己的報紙增厚,也就顧不得這一點了。二是將互聯網當稿庫,在互聯網上扒稿。據說有一家地市級晚報,采編人員才20多人,每日出刊的版面卻有30多個。該報"像模像樣”辦下去的“絕招”是在網上扒稿。從網上下載稿件,鼠標只要輕輕一點就行,又快又方便,該報每天從網上下載的稿件占到全天用稿量的三分之一。這對于晚報和都市類報紙來說,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應當指出的是,互聯網上的稿件來源復雜,發布的隨意性很大,容易造成新聞失實。這也直接影響到厚報的信息質量,影響到報紙的公信力和誠信度。 三、報社的贏利水平降低。從經營的角度看,報紙辦厚了,經濟效益就要相應提高。但在事實上,厚報之間競爭的結果,反而使報紙的贏利水平降低了。要競爭,就必然要在市場上打價格戰,“報紙增厚,價格下調”,是每家參與市場競爭的厚報的必然選擇。于是,價格違背價值規律的事在報業競爭中比比皆是。目前,國內報紙的印刷價格是,每個印張的印刷成本在0.17至0.20元之間,如果以低點計算,印刷一份4開56版的報紙是7個印張,印刷成本是1.19元,再加發行成本是報紙售價的36%左右,這樣56版報紙的實際印刷、發行成本是1.5元左右。但這份報紙在市場上的售價卻只有0.30元左右。這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報社每發行一份報紙就要補貼1.2元左右,再加上退報、送報人員的工資、車輛折舊、燃料支出等種種費用,真正能到報社賬上的又會減少,這實實在在是一個虧本的買賣。為了彌補巨額虧損,許多報社的做法是不斷擴版,在增加厚度的同時,增加廣告收入。這樣就陷入了一個無法擺脫的怪圈:報紙增厚了就虧損,虧損后要彌補損失就再增厚,再增厚則再虧損……如此惡性循環。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報社片面追求發行量,出臺了一些鼓勵報販多賣報的獎勵措施:如果報販不退報,報社將給予一定的獎勵。精明的報販腦袋一拍,眼珠一轉,立即有了主意:因為厚報分量重,如果將它直接賣給廢品收購站,外加報社的獎勵,這要比單純賣報的收入要高,何樂而不為!所以,他們不但不退報,而且還爭著從報社多進報,以有效地增加自己的收入。而被蒙在鼓里的報社反而洋洋得意地認為:自己的發行量在大幅度地增長。這真是一幅絕妙的諷刺圖!一廢品收購商透露,他每月都要在某報的報販那里收購五六噸沒有破捆的“舊報紙”,真是匪夷所思! 四、報紙的同質競爭加劇。報紙以厚薄論英雄,失之以簡單和機械。從讀者需求看,大家希望能在報紙上讀到的是完全不同于廣播、電視和互聯網上的那些信息,他們對報紙信息的要求是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實惠、更加解渴,更好地為自己指點迷津,更好地為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他們并不十分在意報紙的厚薄,但卻十分注意信息的質量。所以報紙之間的競爭,就不能停留在信息數量和版面數量上,就不能停留在低層次的同質競爭上,而應當拓展到信息的質量上,它主要包括新鮮信息、有效信息、深度信息和廣度信息等方面,特別要突出信息的政治導向、政策含量、專業水準和表達藝術。這就需要摒棄低層次的同質競爭,逐步向差異化競爭和戰略化競爭轉變。現在的問題恰恰是報紙同質化競爭現象的嚴重存在。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是在報業生態圈內有各種不同讀者定位的報紙,它們互動互補,共共榮,這就不是一般的厚報同質競爭所能辦到的。 五、社會的資源耗費加大。報紙變厚,極大地拉動了新聞紙的用量。從1998年中國報業市場進入厚報時代以來,國內新聞紙的需求量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5年多,在全國報紙種類和數量沒有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新聞紙的需求量卻增加了一倍。據統計,全國現有報紙2000多種,總印量達1067.38億印張,2002年新聞紙的用紙量已超過280萬噸。 如果以這一需求量來計算的話,我國就需要砍伐52.83萬畝馬尾松作為造紙原料。再按每5年為一個生產砍伐周期計算,5年間共需砍伐馬尾松林地264.15萬畝。據有關部門預測,今年國內新聞紙的需求量將超過300萬噸,2005年的需求量將達到388萬噸。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現在,國內十多家知名的國產新聞紙廠家,都在加大投入,擴大生產規模。然而,國內仍然有相當部分的報社采用的是進口新聞紙,全國2003年進口的新聞紙比2002年增加73%。這也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厚報熱除去對木材的大量消耗外,在印刷期間還要大量消耗電能、油墨、膠片、PS版等多種印刷耗材,從全國來講,這些也決不是小數字。 深化報業改革,究竟是把報紙辦厚,還是辦精?我們相信大家是會從上述分析、權衡和比較中得出結論的。美國著名調查機構皮尤中心早已向報業發出警告:報紙太厚沒人看!維爾金森說,很多人認為讀者只是希望報紙的張數多,但是大量證據顯示:讀者要的是一口氣讀完的東西,或者是他們自認為能讀完的東西。針對目前國內厚報熱高燒不退的狀況,筆者以為很有必要服用幾帖“清醒劑”來退退燒。 一是看看新華社主辦的《參考消息》。這是一張以編發外報、外刊報道為主的報紙,4開8版。外加每星期各出一期專版、專刊和副刊,即每星期中有3天各另加8個版。如此而已。這樣的報紙恐怕不能算作厚報吧。但是,它充分利用新華社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人力資源,堅持政治性和參考性的辯證統一,注意拉開公開報道與自身報道之間的差距,全方位、多側面地及時報道國際、國內重大的新聞事件,而且十分注意報道的前瞻性、借鑒性和可讀性,所以很受讀者歡迎。此前由世界報業協會公布的《世界日報發行量前100名一覽表》中,該報位居世界第九、中國第一的位置,總發行量達267萬份。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每一個報人加以思索。 二是看看南方的報業市場。伴隨著讀者需求的多元化、多層次和多變化趨勢,針對不同讀者群的特殊需求和愛好,南方各報都注意自覺摒棄相互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在差異化競爭的過程中,它們各自把那些具有經營價值和開發意義的細分化的讀者市場作為自己的目標市場,并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攻堅,打造各自的媒體品牌。《南方日報》打的是高端牌,定位于高端讀者市場;《南方都市報》提出“向新主流邁進,改變使人進步”;《廣州日報》提出“更主流、更實用、更大氣”和“質量興報”的主張;《羊城晚報》則提出辦成家庭報紙,從全國市場向中心城市即廣州和珠三角回歸。南方報紙的不同定位,分割了不同的讀者市場空間,各自都找到了比較適合自己發展的位置。差異性競爭的結果,大家都獲得了發展、繁榮和興旺的機會,特別是日平均56版的《廣州日報》,總發行量已達160萬份,列世界日報發行量前100 名中的第24名,在國內僅次于《參考消息》、《人民日報》和《揚子晚報》,名列第4。與此同時,《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和《羊城晚報》也都名列世界日報發行量前100名之內,它們分別是第73、第36、第32名。南方報業市場給了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示:報紙之間當力避同質化低層次的競爭,而應當在細分讀者市場的過程中開展差異性競爭,這樣,大家才能共存共贏,共發共榮。 三是看看國外的報業市場。在美國,大量的免費小報正在風靡許多城市。由《華盛頓郵報》出版的《快報》、培樂出版集團出版的《早間新聞》、論壇報業集團出版的《晨間紐約》、甘尼特報業集團出版的《新聞時報》和《辛城周刊》等免費小報,都不是厚報,它們版面新潮,內容簡短,標題醒目,圖片生動,頗受讀者歡迎。風靡歐洲的《地鐵報》和《20分鐘》等小報也是如此,普通讀者可以在鬧市、街頭、地鐵、車站、學校和購物中心等地免費取閱這些小報,有的甚至還免費送到你家里。這些小報大多利用自己背后的大報和報業集團的資源,人手少,成本低。它們的出版發行,只是大報之間相互競爭的一種手段。《快報》總編卡科瓦諾說:“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培養新一代年輕人成為每天讀報的人。他們通過每天讀我們的免費《快報》,最終開始讀我們的付費大報《華盛頓郵報》,這才是我們的目的。”與此同時,不少國家還將報紙專業化作為報業發展的方向。他們覺得細分讀者群,有的放矢地為不同讀者的不同需要提供完善的服務,是報紙質的升華。在美國就有專門為年輕人、大學生、操西班牙語者、黑人等各種人群辦的報紙,銷量普遍很好。英國傳統的大開本《獨立報》也決定將部分報紙改為小報,在瑞士和奧地利,小報則變成了與雜志差不多大小的微型報紙,其目的都在方便讀者閱讀。報紙變小、變薄,容量當然也應變少,但正是這種“小”、“薄”、“少”,才迫使那些報紙在有限的空間里鑄造出自己的精品來。 (作者為江蘇南通《江海記者》雜志執行主編)
|
|
|
【發表評論】【關閉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