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丑陋的時評圈”的看法,我是同意的。至少在中國時評發展的現階段,時評充滿著一種為名氣而寫作的虛偽色彩、一種為稿費而進入時評界的銅臭色彩。正因為這些客觀問題的存在,時評成了一個圈子內的時評,成了不疼不癢的時評,成了吹毛求疵的時評,成了爭名奪利甚至不乏侮罵聲的時評。
這種現象令人嘆惋。
很多關心時評發展的朋友對此提出了一些解決的辦法,但我以為,目前我們缺少對于最根本問題的清醒分析。這個問題便是:時評為什么?
時評到底是為了什么?媒體為什么紛紛上馬時評版?這是個說起來簡單但實際很復雜的問題。這個問題搞不清楚,時評界的所有問題都無法解決。
評論是觀點,時評是新聞觀點。新聞觀點的效用在于影響社會,提高媒體的影響力。在幾乎所有媒體都打出主流化旗號的今天,新聞觀點就成了媒體主流化的工具。于是,時評版的推出成了大江南北各媒體的選擇。
但是,實事求是地講,一些媒體在推出時評版的時候并沒有搞清楚為什么要上時評版,甚至在上馬一兩年之后,仍然沒有搞清楚為什么要做時評。所以,我以為,時評圈的問題首先是媒體的問題,沒有媒體的怪圈也就不存在時評的怪圈,F在,我們在過多地指責時評隊伍的不足,把所有的寶都押在時評隊伍身上。但我的勸告是,永遠不要對時評作者抱有什么幻想,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媒體自身。
對此,我提兩個觀點。
媒體不必跟風上時評。
>
媒體與媒體不同,這些不同體現在很多方面,如地域的差別、讀者層次的差別、媒體追求的差別等。但奇怪的是,盡管存在這么多的不同,但無數家媒體都推出了時評。這本身就是一個很不正常甚至有點滑稽的現象,既然戰略目標不同,為什么非要選擇同一種戰略武器?
有些媒體希望自己成為一家提供觀點的媒體,于是,它的新聞就會選擇深度,它的操作就會設法去影響受眾。對于這樣的媒體來說,時評是必不可少的,是整個媒體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器官。這樣,媒體就會挖空心思去經營時評這塊陣地。
但是,有些媒體走的是純新聞路線,它的自我期待是成為固定地域中受眾了解社會信息的必不可少的渠道,它扮演的角色是“信息大王”。對于這樣的媒體來說,時評未必是它正確的選擇,在一定情況下,甚至會因為時評稿件的生澀、冗長而影響這家媒體在市場上的新聞形象。而且,因為時評并不是這種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并不予以足夠重視,所以對時評質量的要求并不苛刻,這就給水平不算太高的一大批作者提供了進入時評界的機會,無形降低了時評的門檻。
重視時評不必非上時評版。
時評版的刊出至少在版面上為時評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但也給一些粗制濫造的稿件制造了鉆空子的可能,助長了一些低水平作者亂投稿甚至部分素質不高的作者抄襲文章的不良風氣。我以為,專門推出時評版不如在編發相關稿件時直接配發相關評論,尤其對于非觀點性的媒體來說,更不必浪費大量的版面做自己并不樂意做的事情。
這樣至少會有三點好處。一是可以將更多精力和版面投入到自己最為擅長的新聞策劃中去;二是對稿件配發評論的方式更利于向受眾傳遞一家媒體的聲音,使新聞與時評更為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三是可以迫使低質量的時評稿件和水平不高的時評作者退出時評界,只有那些水平很高、對社會極負責任的寫手才有機會收到編輯的約稿信。
總之,所有媒體都要認真地重新思考推出時評的初衷,并根據自己的媒體價值取向重新對時評定位,該退出的果斷退出,該改變方式的堅決改變。如此,媒體的時評就會為媒體競爭提供更合適的、更有力的內容支持,同時,也將從根本上使時評圈得到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