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程]
林待秋梧桐湖學校的國文教育是一場向中華文脈深處的優雅溯游。我們以系統化課程與個性化指導相結合,致力于讓學生在深度閱讀積累與表達中收獲人文素養、審美能力與思想力量。具體特色如下:
一、經典整本閱讀體系:以經鑄魂,以典承脈
我們秉持“用世界經典培養人才”的理念,引導學生自字海泛舟,于《左傳》問道,在名家著作、優質讀物里感受人生百態——不是浮光掠影,而是逐章深研,實現與的共振共鳴,真正涵養文化自信與精神底氣。
二、多維表達能力課程:言為心聲,文以載道
我們以堅持落實閱讀積累為路徑,通過課堂交流、自由寫作、辯論演講、自然觀察四維訓練,使其言必有中、文必有境,最終具備卓越的表達能力。
三、個性化導師引領機制:如春風雨,似燈下明
依托1:8超低師生比,我們實施“一生一策”導師制教學。教師作為思辨的同行者與表達的打磨者,通過個性化培養計劃定制、日志批閱、創作指導等方式,點亮每個孩子的思維火花,守護其語言成長的每一次飛躍。
四、豐富又漸進的課型設計:拾級而上,云階月地
課堂呈現“新知導入-經典精讀-合作研討-挑戰探究-成果分享”五大階段,課程涵蓋漢字訓詁、經典誦讀、閱讀與寫作、中文話劇,融合文學、史學、哲學等多維視角。學生既在課堂中厚植根基,又通過大量的表達機會實現思維的外化與升華,達成知行合一、學養共進。
在這里,國文不是應試的科目,而是成人之美的修養。我們期待,每一個從這里走出的的孩子都能博雅于胸,更能明辨于思、動人以言。最終,我們希望培養的,是既懷揣對經典的溫情與敬意,又具備現代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的未來領袖——他們能在世界的舞臺上,清晰、自信、優雅地講述中國故事。
【數學】
本科目以系統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為核心,致力于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收獲知識、提升能力、培養思維,具體特色如下:
一、科學的教學理念與目標
科目依托新知課、練習課、合作學習課、挑戰探究課、知識整理課五大課型,構建完整教學體系。通過多樣化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喜愛數學、不怕計算、重視直觀、表達簡潔、學會抽象、追求簡易”的數學核心能力,最終實現數感、數學直觀、數學思維三大科目核心目標,為學生數學素養奠定基礎。
二、專題化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以“專題”為核心編輯思路,聚焦核心知識模塊。例如,二年級學生圍繞“加法、減法”展開系統學習,三年級則以“乘法、除法”為主題深化理解,讓學生在每個學期集中突破一個關鍵知識點,構建扎實的數學知識框架。
三、深度化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遵循“慢就是快”“深度理解”的原則,為學生提供充分的知識感知空間。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概念形成、算理推導、運算律驗證的全過程,幫助學生透徹理解數學本質,避免淺層記憶,確保知識學得穩、用得活。
【英文】
英文科目圍繞“夯實語言基礎、激發學習興趣、提升綜合素養”的目標,打造三大核心特色板塊,構建沉浸式、多元化的英語學習體系,助力學生全面提升英文素養。
一、英文經典誦讀
以英文經典誦讀夯實語言根基。精選泰戈爾飛鳥集等優質素材,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英文的標準發音、韻律節奏與文學美感。這一過程不僅能提升口語流暢度與語音準確性,更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英語文學文化內涵,積累地道、典雅的語言表達。
二、 英文繪本閱讀
依托英文繪本閱讀打造情境化學習場景。以畫面鮮活、故事性強的英文繪本為核心文本,引導學生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自然感知詞匯含義、理解文法、掌握句式結構。這種“以文本帶語言”的學習方式,讓抽象的英語知識變得直觀易懂,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三、英文話劇表演
以英文話劇表演搭建沉浸式語言實踐平臺。組織學生圍繞經典電影或原創故事等劇本,通過角色分配、臺詞打磨、舞臺演繹等環節,在小組協作中靈活運用英語句式與日常表達。這一過程不僅能強化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表現力、溝通力與團隊協作意識,讓英語學習從“被動接收”變為“主動輸出”。
四、豐富的英文科目活動
以多樣化英文科目活動拓展學習維度,覆蓋不同能力訓練需求:
英文詞神比賽:通過趣味競技形式激發詞匯記憶興趣,拓展詞匯儲備,強化單詞的靈活運用能力;
英文詩歌朗誦比賽:鼓勵學生融入情感與表現力,提升語音語調把控能力,深化對英文詩歌的文學鑒賞力;
英文演講活動:引導學生圍繞主題梳理邏輯、組織語言,鍛煉公開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克服表達膽怯,增強英語溝通自信。
美術科目特色介紹
格魯伯美術與設計學院深度融入格魯伯十五年教育體系,以培養具備人文精神、創新思維與國際視野的藝術設計人才為目標。具體特色如下:
【美術】
一、科學的教學理念與目標
學院秉持“運用世界經典,立足傳統文化”理念,構建了從常規美術課基礎普及、社團興趣培育,藝術拓展、到猗蘭畫社藝術升學指導,形成完整的“四位一體”教學體系。培養學生藝術素養與人文精神。通過藝術教育,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世界,形成獨立思考能力,用藝術準確表達思想情感。從而培養有格局,有人文精神,有思想的優秀藝術與設計人才理念。
二、專題化的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以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為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下,學院構建了以“自然美育”“博物館藝術課”“主題創作”“手工藝課”及“認識大師課”為代表的專題化課程體系。課程不僅致力于藝術普及,更注重促進學生之間的藝術交流與思維碰撞,有效激發創作靈感,凝聚多元教育力量。
三、深度化的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中,以“觀察—思維—表達”為主線,觀察為基礎、思維為核心、表達為輸出,三者循環促進,實現“眼、腦、手”協同發展的美術教育目標,使學生獲得發現美與創新美表達能力。
【音樂】
音樂科目以“趣味化、生活化、啟蒙化”為核心,貼合學生認知特點與身心發展需求,旨在通過音樂激發興趣、培養基礎素養,讓孩子在快樂中感受音樂魅力。
1. 教學形式趣味化,拒絕枯燥的理論灌輸
結合兒歌、動畫主題曲學唱,歌詞簡單易懂、旋律朗朗上口,如《小星星》《娃哈哈》,讓孩子主動跟著哼唱,。游戲互動,比如“節奏接龍”(老師拍節奏,學生接力模仿)、“樂器猜猜樂”(聽聲音猜鈴鼓、沙錘等簡易樂器),在玩中掌握音樂基礎要素。
2. 內容貼近生活,激發情感共鳴
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小學生的生活場景與情感,選取主題貼近生活的音樂,如描寫春天的《春天在哪里》、講述校園生活的《校園的早晨》,讓孩子能從音樂中找到熟悉的事物;鼓勵孩子用音樂表達生活感受,比如用拍手、跺腳表現“下雨”的節奏,或用簡單的圖畫搭配旋律,將生活與音樂結合。
3. 注重基礎素養啟蒙,重點培養三大基礎能力:
?聽覺感知:通過聽不同樂器的聲音、分辨旋律高低(如“小鳥叫聲音高,大象走路聲音低”),提升對聲音的敏感度;
?節奏與律動:引導孩子跟著音樂拍手、踏步、做簡單舞蹈動作,比如跟著《健康歌》做“伸伸手、彎彎腰”的律動,培養身體與音樂的協調性;
?簡單表達:鼓勵孩子大膽開口唱歌,或用簡易樂器(如口風琴、鈴鼓)演奏簡單旋律,不要求“唱得準、奏得好”,重點培養自信表達的勇氣。
4. 融入文化與合作,培養綜合素養
介紹民族音樂常識,比如學唱《茉莉花》時,簡單講解這是中國傳統民歌;聽《賣湯圓》時,聯系元宵節習俗,讓孩子在音樂中接觸傳統文化;開展小組活動,如“小組合唱”“樂器合奏”,讓孩子在分工配合中學會傾聽他人、互相協作,培養團隊意識。
【國術課程】
國術課助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強身健體、學本領、傳文化,其特點為:
一、教學理念和目標很科學
圍繞武術組合拳及短兵實戰來搭建完整的教學體系。通過多元的課程,著重培養學生對武術的熱愛,達成身體協調性好、實戰有能力、了解武術文化這三個目標,將武術素養的底子打牢。
二、校本教材有專題化特點
低年級安排學習基本手型、簡單的套路還有武術操這類內容;高年級就學習規定套路、實戰的技巧以及武術文化,讓學生分階段去攻克關鍵的技能和知識,構建起扎實的知識與技能框架。
三、教學過程注重深度
“循序漸進”原則,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感受武術技能、了解武術文化。帶著學生親自去體驗動作規范、學習武術文化等整個過程,幫助他們清晰武術本質,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格魯伯教育為林待秋先生于2008年創辦,擁有“格魯伯”與“林待秋”兩個十五年全日教育品牌,秉承華夏古典人文教育精神,博采人類優秀教育思想與經驗,以仁愛與卓越的校訓精神開創中國優秀個性化教育,設置3至18歲全程學段優良教育環境,精心培育追求個性化教育的家庭實現孩子的健康成長、獨立生活、自由學習和卓越成才。
※師資團隊:現有教師 480余人,師生比1:6,開設120余種必修課程與300余種選修課程,實施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學院制、導師制、20余人小班制、小組合作學習、0科目培優、9小時睡眠、2小時運動等優良教育制度,實現學生身心健康、自主獨立、卓越成才。
學校優勢:
20余人小班制,老師一對一導學,因材施教,個性化培養;
每天9點睡6點起,每天2.5小時運動時間,學生近視率17%,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師資雄厚,教師畢業于國內外知名院校,碩博比95%,平均教齡10年;
不培優,學生自主學習,深度學習,升學分數優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