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咋成了“憂兒園”?
2010-07-27 15:43:00 我要評論
劉鳳羽 來源: 華龍網-重慶商報[提要] 新華社最新報道說,“入園難,難于考公務員;入園貴,貴過大學收費”——上幼兒園難的問題不僅讓家長倍感焦心和苦惱,也引起中央高度關注。盡快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既能為眾多年輕家庭解除后顧之憂,也能促使學前教育回歸公益性,是一項民心工程,急需著手。
本報評論員 劉鳳羽
新華社最新報道說,“入園難,難于考公務員;入園貴,貴過大學收費”——上幼兒園難的問題不僅讓家長倍感焦心和苦惱,也引起中央高度關注。
一段時間來,“入園難、入園貴”就已成熱點問題,眾多極端新聞屢屢刺激公眾神經。在北京,有家長排隊9天8夜爭搶幼兒園入園名額,還有96歲老人為重孫女排隊報名,隊伍中能見到帳篷、行軍床等守夜用具;在南京,知名幼兒園招80人收到800張關系條……有家長甚至感慨:幼兒園都成“憂兒園”了。
“丟手絹、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邊”,曾經輕松美麗的幼兒園記憶,何時變得如此沉重?
其實,“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是人口出生上升、幼兒園數量卻在減少等多重矛盾交織形成的:
其一,上世紀60年代中期曾出現入托難問題,80年代又出現入托難,加上本次入托難,顯現了我國人口出生每隔約25年會有一次增長高峰的規律,但學前教育規劃方面忽略了這一規律。
其二,匆忙社會化、市場化,導致幼兒園銳減。1989年前,學前教育主要由財政投入為主。進入90年代,隨著國企改制及“以公辦園為骨干和示范,以社會力量興辦為主體”等政策推動,企業園、街道園等紛紛改制成民辦園,大批幼兒園因經營不善等原因關閉、消失。數據顯示,1992年~2002年,全國幼兒園銳減了35.3%。
其三,在市場化改革時,財政向少數公辦園傾斜,總量達七成以上的非公辦園基本得不到支持,托幼的公益性漸行漸遠,教育不公向學前教育延伸,導致優質資源特權化、收費貴族化等問題。
當然,學前教育的市場化只是中國教育市場化的一個縮影,在教育整體市場化背景下,學前教育也難獨善其身。只是,近十幾年來教育市場化改革的浮躁、急功近利、教育不公等弊病導致“上學難”成為巨大的社會問題,已受到各界關注;而學前教育問題多年來幾乎處于“被遺忘”境地,實在讓人情何以堪。
所以,盡快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既能為眾多年輕家庭解除后顧之憂,也能促使學前教育回歸公益性,是一項民心工程,急需著手。好在,今年來,高層已意識到這一問題,改革的腳步加快。
上半年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學前教育的發展方向——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辦園體制,首次把學前教育擺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市場化調整為“政府主導”。
進入7月,高層解決“入園難”的步伐驟然提速:7月13日至14日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溫家寶總理要求,“公辦民辦并舉,解決‘入園難’問題”;隨后,國務委員劉延東考察了3省市的城區和遠郊農村公辦、民辦等不同類別的幼兒園。3省市極具代表性,既有“入園難”問題最典型的北京,也有東部發達省份浙江,還有西部欠發達省份貴州,3省市基本涵蓋了中國各種社會形態,其學前教育問題基本能代表全局。
劉延東這番考察,不僅是高層關注那么簡單,從她強調的“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的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從陪同她考察的有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等實務部委負責人看,這次考察極具指針意義,應是中國很快將著手首先解決好“入園難”問題的信號。
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已經破題,接下來或有更多的措施跟進——幼兒園不再成“憂兒園”,值得期待。
大眾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大眾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未經大眾網的書面許可,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將大眾網的各項資源轉載、復制、編輯或發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場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資訊散發給其他方,不可把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務器或文檔中作鏡像復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眾網的任何資源。若有意轉載本站信息資料,必需取得大眾網書面授權。
2、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大眾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大眾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4、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30日內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