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cript id="lnez7"></noscript>
<blockquote id="lnez7"><pre id="lnez7"></pre></blockquote>
<blockquote id="lnez7"></blockquote>

<blockquote id="lnez7"><xmp id="lnez7">
  • 搜索 海報新聞 媒體矩陣

    大眾網
    全媒體
    矩   陣

    掃描有驚喜!

    • 海報新聞

    • 大眾網官方微信

    • 大眾網官方微博

    •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 大眾海藍

    • 大眾網論壇

    •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lián)通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fā)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頁 >大眾網攝影 >聚焦 >資訊

    人間丨農大學生的麥收:40℃高溫下“萬里挑一”

    2024

    / 06/18
    來源:

    海報新聞

    作者:

    張海振 陳洋洋

    手機查看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陳洋洋 張海振 泰安報道

      高溫蒸大地,烈日猛如火。

      近日,在泰山腳下一處麥田,有一群風風火火“搶收”麥子的年輕人引起了眾人關注。這群年輕人,是山東農業(yè)大學農學院的學生。

      農學生們居然能熟練地開收割機、打捆、脫粒?這些博士、碩士研究生們,怎么跑到麥田里做起了研究?近日,記者探訪泰山腳下的小麥實驗基地,聽農大學生講一講收麥與做研究的故事。

    山東農業(yè)大學作物學博士李學峰開收割機收麥子。

      風風火火搶“麥收”

      “走哇!下地去!”6月13日一早,在離泰山不遠的一處麥田,參加三夏勞動的山東農業(yè)大學的學生們戴著草帽、手持鐮刀下了地。

      一株株金黃的麥子,在烈日炙烤下閃著光。這是一處60畝左右的小麥實驗基地,當前正值收獲季節(jié)。在這里,風風火火的“搶收”已經持續(xù)了十幾天。

      頭戴草帽,彎腰割麥,麻利地打捆。在麥地里,山東農業(yè)大學教授、小麥產業(yè)研究院院長孔令讓正親自帶領學生做實地研究。這些學生中,有博士生、碩士生,還有今年剛加入的大一本科生。

      在田間地頭,孔令讓一次次彎腰,給大一學生示范如何割麥子,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在麥田里觀察、記錄數(shù)據(jù),如何做研究。

      “這一片田里的麥子今年長勢很好,是我們正在培育的新品種!笨琢钭屝χf。

      正在割麥的李學峰是山東農業(yè)大學的作物學博士生,馬上就要進站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轉眼間,他已經學農11年,跟著孔令讓學習的時間也已長達7年之久。多年來,每到麥收時節(jié),下地割麥已經成了他的習慣。

      “我們這個專業(yè)是研究作物遺傳育種的,肯定是要經常下地勞動!崩顚W峰說,最近是小麥收獲的高峰期,他每天要在麥地里忙活十幾個小時。

      李學峰告訴記者,這片60畝的麥田里,一共種了4萬多行小麥,2萬多個小麥新品系。實驗基地的小麥,收割方式和一般農田不同,這里首先進行單株收獲,然后才是群體收獲。

      風風火火開收割機、揮舞鐮刀割麥子、田間地頭“搓麥!薄爸40℃的高溫,山東農業(yè)大學的農學生們正揮汗如雨。

    農業(yè)大學的學生用鐮刀割麥子。

    烈日下,農業(yè)大學的學生搶收麥子。

    泰山腳下,農大學生收麥現(xiàn)場。

      記者注意到,麥地里隨處可見寫著專業(yè)術語的小牌子。李學峰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實驗用的牌子。這么大一片麥田,光手寫牌子就要寫幾萬個。除了寫牌,在小麥種植和收獲等過程中,還有許多培植和研究步驟,每一步都需要格外嚴謹,因為對于農學研究來說,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數(shù)據(jù)都可能關乎長達一年甚至好幾年的實驗結果。

      “轟隆隆,轟隆隆……”脫粒機唱得正歡,一撥學生在麥田里收割,另一撥學生則忙著給麥子脫粒。

      記者注意到,他們用的是小型脫粒機,如單穗脫粒機、單株脫粒機等。有學生向記者解釋,這跟農民日常的脫粒方式不同,從實驗田里收上來的麥子,需要一棵棵捆好,然后按單株分別脫粒,再裝到單獨的袋子里。這個過程中,要給幾萬捆麥子脫粒,總共要裝好幾萬袋麥粒。

      事實上,這只是泰山腳下山東農業(yè)大學學生麥收的一個縮影。在距離這個基地不遠的300畝實驗田邊,山東農業(yè)大學的另一批大學生正在地頭扎堆勞作。他們有的用手搓麥粒,有的用簸箕篩麥子,還有的負責將麥粒仔細分裝到一個個小紙袋里。

      “這些麥子都是我們的寶貝!”李學峰笑著說,處理好的麥子需要分門別類收藏好,將來做研究用。

      “我們還要測量小麥的千粒重量,觀察麥粒的外觀品質,測量粒長、粒寬……”李學峰說,麥收只是小麥育種的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實際上,整個育種過程是十分漫長而復雜的。

    山東農業(yè)大學農學生正在給小麥脫粒、分裝。

      住在麥地里的“農學博士”

      “今晚星星很亮,明天又是大晴天。”麥收前一天,6月12日晚上,李學峰站在麥田邊望著天空念叨。

      記者發(fā)現(xiàn),這片60畝的小麥實驗基地位于郊區(qū),到了晚上,四周靜悄悄的,半天見不到一個人影。為了實驗,為了心中的那份事業(yè),李學峰常年駐扎在這里,晚上就住在麥地旁邊的簡易平房里。從春天播種,到夏天收割,再到后續(xù)的研究,他幾乎從不缺席。

      事實上,我們餐桌上的每一個新品小麥都來之不易!崩顚W峰透露,一個小麥品種的培育少說也要好幾年時間,一年又一年,要求農學生必須耐住性子。一個熱衷科研的農學生,要想做出成果,一定要有長期下田、駐扎野外的穩(wěn)得住的精神。

      李學峰就是如此。他參與培育的一個新品種,從開始實驗到臨近上市,歷時8年有余。這8年的不間斷努力,是農業(yè)大學生和農業(yè)科研人的常態(tài)。

      在基地,還有一位特別吃苦耐勞的作物學女博士王進。她的主攻方向是小麥抗莖基腐病的研究。為了做研究,她長期奔波往返于麥田和學校實驗室,通過大量的研究和觀察、實驗,尋找抗病的基因,研究小麥抗病增產的辦法。

      進入盛夏收獲季,王進也常常下地收麥子。早上6點,她趕來麥田,收麥、脫粒、分裝、測量、分析。晚上8點多,她回到實驗室,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錄入等工作。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李學峰和王進的科研精神,都來自導師孔令讓的言傳身教。

      說起自己的導師孔令讓,李學峰深深敬佩。最崇敬的是導師帶領團隊尋找抗赤霉病基因的故事。

      小麥赤霉病,老百姓叫它麥穗枯、爛麥頭、紅麥頭,是一種世界范圍內極具毀滅性且防治困難的真菌病害,嚴重時會造成減產超過50%,有小麥“癌癥”之稱。

      半個多世紀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在小麥及其近緣植物里發(fā)現(xiàn)的抗赤霉病基因很少。要找到抗病基因,猶如大海撈針。

      為了尋找抗赤霉病基因,僅2016年以來,孔令讓就帶領團隊分析了累計4萬余株小麥實驗群體,完成了至少30萬次DNA擴增實驗。最終,在2020年,經過廣泛篩選鑒定后,孔令讓和團隊成員在小麥的近緣植物長穗偃麥草中發(fā)現(xiàn)并克隆了抗赤霉病基因Fhb7,為全球攻克小麥赤霉病提供了寶貴的基因資源。

      “我的導師年近60歲,還親自下地做研究,我們年輕人更不能落后!崩顚W峰說,有一次,自己和孔老師早上一起下地,忙到天黑,自己感覺已經走不動路,但是孔老師仍然精力充沛。

      還有一件事令李學峰印象深刻,每到春天,孔老師對花粉嚴重過敏,但是他還是天天下地,一邊打噴嚏一邊去雄授粉。除了孔令讓,團隊里這些長期下地的學生們也有不少人對花粉和粉塵過敏,這幾乎成了一種“職業(yè)病”,但大家在做研究時,都從不因此退縮。

      深夜11點多,麥田周圍一片寂靜。臨睡前,李學峰和師弟又到麥田里巡邏了一遍,天氣干燥炎熱,倆人擔心火災隱患。凌晨12點,兩人巡視兩圈,沒發(fā)現(xiàn)意外情況,才放心地回到麥田附近的簡易“宿舍”睡覺。

      “論文”寫在大地上

      在小麥實驗基地,有兩個特殊的小房間,叫“小麥人工生長室”。

      在生長室中,李學峰和同學們可以通過控制光照和溫度,模擬外界環(huán)境,進行一年三到四茬小麥培育,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記者看到,在李學峰負責管理的一個生長室中,每一盆都是正在培育的小麥抗赤霉病新品系。

      “外邊的麥地里和這個生長室的小麥,都是我們的寶貝!崩顚W峰說,麥田里的小麥生長情況和收獲情況,將來都有可能出現(xiàn)在自己的論文里。

      李學峰說的“論文”,并不僅僅指紙質的論文,更指的是中國一片片廣闊的田地。

    李學峰博士在小麥人工生長室。

      “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是小麥抗赤霉病分子育種,我需要從地里獲得實驗數(shù)據(jù),整理為論文!崩顚W峰說,農學生的論文不僅僅是寫在紙面上,更要應用到大田中去,應用到老百姓的地里去。

      在山東農業(yè)大學,“頂天立地”是科研工作者經常掛在嘴邊的詞。頂天,就是要出高水平的成果,爭創(chuàng)國際國內一流水平;立地,就是科研成果要接地氣,在生產上能發(fā)揮巨大作用。

      李學峰第一次聽到“頂天立地”這個說法來自導師孔令讓。多年來,“頂天立地”早已在團隊每一個學生心中深深扎根,他們立場堅定:做研究,絕不僅僅是為了自己寫一篇論文,真正的好“論文”應該是“種”在中國大地上。

      “我們現(xiàn)在培育的一些小麥新品系,已經進入國家小麥育種聯(lián)合攻關試驗以及國家聯(lián)合體的一些審定渠道!崩顚W峰說,不久前,他研究的小麥新品種山農K1501在河北邯鄲試驗點參與審定,一場大風雨過后,其他品種多有倒伏,但自己培育的品種依然站立著。

      “我當時挺欣慰,也挺自豪的!崩顚W峰說,求學的十余年,很多時間都在地里度過,追求夢想的路上,每當培育的新品系有好的表現(xiàn),他都很高興。

      事實上,李學峰的經歷,正是孔令讓團隊學生們堅持不懈努力的縮影,是所有中國農學生的縮影,也是中國每一個致力于農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的縮影。

      記者了解到,多年來,孔令讓帶領的小麥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小麥種質創(chuàng)新與利用團隊,一次次將“論文”寫在大地上。

      苦尋20年,孔令讓不僅率領團隊在全球首次找到小麥“癌癥”克星——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培育出國內首個攜帶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小麥新品種山農48,把創(chuàng)制小麥抗赤霉病種質資源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中。

      “我的學生們從田里獲得一些數(shù)據(jù),通過分析、加工,上升到理論,將來可能寫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將來可能又服務于小麥育種!笨琢钭屨f。

    孔令讓帶領學生在田間研究小麥。

      長期以來,孔令讓帶著學生奔波于科研、生產一線,忙碌在實驗室、田間地頭。還創(chuàng)制了200余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小麥種質材料,提供給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全國育種使用!笆濉逼陂g,他率領山東省小麥產業(yè)技術體系團隊研制40個小麥新品種、11項綠色新技術,推廣面積9000余萬畝,增產糧食50多億公斤。

      “頂天立地,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農民實實在在受益,讓中國人的飯碗里裝上優(yōu)質的中國糧!笨琢钭屧啻螌W生們說。

      深入田間地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在泰山腳下,山東農業(yè)大學這群敢吃苦、勇奮進的年輕人,還將一如既往地奮斗下去。相信未來,將有更多的糧食新品種,出自這批心懷夢想的年輕人手中。

    責任編輯:陳鳳祁

    相關推薦 換一換
    亚洲欧美久久久久9999|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app|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2021| 久久福利片|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精产国品久久一二三产区区别|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无码乱码观看精品久久|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久久精品水蜜桃av综合天堂|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成人热色戒|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91|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pp|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观看| 久久婷婷国产麻豆91天堂|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偷窥|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综 |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思思久久精品在热线热| 久久精品18|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国产精品激情综合久久| 精品午夜久久福利大片|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天天影视|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一老狼| 久久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97视频久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