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北
隨著報道的深入,“七旬老人拾荒養母”的真相浮出了水面,“老人拾荒是為了愛惜東西”的說法也取代了先前的“兒女不孝”及養老制度之困說,F在,兩位老人也都住進了老年公寓,在這里,她們可以享受到社會的溫暖了。看起來,這是個美好的結局。
可是,在筆者看來,這則故事引發的關于“孝道”的大討論還沒有結束。郁仁霞五兄妹以及我們自己,都還有反思的地方。比如,新聞中所說的“我們兄妹五人都很窮”和盡不盡孝有沒有關系?比如“弟弟和妹妹都往這邊寄錢”是不是就是最好的盡孝?這些問題都應該論證清楚。
這個時候,我想到了“孔門十哲”之一子游的一段論白: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大意是說,有的人認為孝敬就是贍養老人,可是,人也以是飼養犬馬的。所以,離開敬只談孝,不是真正的“孝道”。這也正是“孝敬”一詞的來歷。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敬不單單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持久的行為:作兒女的,是不是經常回到父母住所里來進行探望?是不是隔三差五地給老人打一個問好的電話?諸如此類,不再贅言。
結合新聞來看,看上去“我們很窮”像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實則只是一種借口而已。因為,窮也好富也罷,大體是與孝不孝沒有任何關系的。要不然,窮人的家庭也不會出現如此之多的孝道故事了。作為兒女,我們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想一想,究竟父母希望的孝是什么樣的孝子?向家里匯錢是不是第一位的?
不孝之子,我們向來是唾棄的?墒,對于認為自己已經盡了孝的那些人,真就如想像中那么好嗎?盡孝的問題,向來是復雜的,每對父母都有自己的秉性,也都有自己的真實情感,所以,我們更應該思考,我們有沒有和他們進行足夠的情感交流,他們是不是很寂寞。除了金錢,父母還渴望得到什么?或許通過這種換位思考,我們能找到一些正確的答案。
筆者絲毫沒有遣責誰的意思,只是想說,孝是一個永恒的社會話題,也是一個漸進的道德規范。我們都只是這其中的一分子,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每個人都應當反思、共勉,并竭盡全力去踐行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