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眾網
|
海報新聞
大眾網官方微信
大眾網官方微博
時政公眾號爆三樣
大眾海藍
大眾網論壇
山東手機報
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
移動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聯通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電信用戶發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4
大眾網
張靜寧
手機查看
海報新聞評論員 張靜寧
今天的生活,處處有梗。玩梗,是今天網友們網絡生活的一大樂趣。不可否認,玩梗逐漸成為了年輕人們參與網絡討論、表達生活態度的一種方式。
很多梗來源于一些網絡熱點議題的再生產,這些梗通過網友的反復引用和二次創作,引發人們的認同,不斷豐富其內涵。比如最早的諧音梗,由“thank you”衍變的“拴Q”,“PUA”衍變出的“CPU”;再比如熱點事件、短視頻等帶火的網言網語“公主請”“芭比Q”“泰褲辣”等。它們大多在短時間內成為一種“網絡方言”,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獨特文化景觀和網絡語境。
但是,網友們玩梗的“玩法”這幾年也有一些變化,從最初復讀機、諧音式的玩梗慢慢轉變成了加工創造,用“梗”來表達自己對某個事件的態度,這讓一些網絡爛梗、偏離主流價值體系、不基于客觀事實的梗“橫行”網絡,喪失了玩梗的“邊界感”,其中,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深思。
娛樂化好還是不好?
玩梗往往展現出鮮明的詼諧性和娛樂性,創造出輕松愉悅的網絡氛圍。很多網友通過玩梗或者看別人造梗來暫時地逃離現實生活的乏味和壓力,“說幾句搞笑的話”往往可以舒緩很多人的壓力和情緒。但是當玩梗出現了泛娛樂化的趨勢,無疑會消解一部分公共事件和權威機構的嚴肅性,讓網絡討論走上分叉路。比如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歌手》第一期競演后,“五旬老太守國門”等熱梗,將一檔綜藝競技節目上升至嚴肅話題層面。再比如2018年臺風“山竹”的信息預告,被網友們制作成各類玩梗表情包,“臺風封印術”“謝停風”等網絡熱梗潛移默化地弱化了人們對臺風災情的風險感知。
玩梗會不會沖擊原本的話語體系?
圖片來自網絡
“當朋友發給你一個搞笑段子,要打幾個‘哈’字才能向他證明你真的笑了?”同理,感嘆號要四個以上連用才能表示“吃驚”。這些都可以被理解成一種“通話膨脹”。社會學家李安宅認為,如同貨幣與其真實財富不匹配而生的通貨膨脹,語言和語言的思想、情感的不匹配,就是語言的通脹,也被稱為“通話膨脹”。像現在網絡中無梗不會說話的狀況,雖然讓網絡交流更加有趣,但如果過度依賴夸張表達,無梗不會說話的時候,這便可能會削弱語言的深度、精確性和豐富內涵,也會讓交流者陷入一種“文字恐慌”中,如“失語癥”“討好癥”等。
“污梗”“爛梗”如何破?
大部分的“梗”在誕生之時,僅僅是一種群體情緒的表達方式,但在流傳、演變的過程中會發生一些偏差。比如有一些自媒體和網友將刑事案件“梗”化,還有一些攜帶著色情的“污梗”也在侵蝕著青少年。這些“梗”正在對年輕人群造成深遠影響。好奇心強、模仿能力強且辨別能力較弱,讓青少年群體比較容易成為“污梗”“爛梗”的“易感人群”,從長遠來看,這對于青少年的自我認知、自我表達、自我塑造都有一定的影響。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語言環境,就像80年代無處不在的“宮廷玉液酒”“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等熱梗一樣,玩梗成為了一代代年輕人與這個時代之間最緊密的關聯。玩梗本身并沒有不好,但玩梗需要有“邊界感”,在網絡熱梗的傳播和狂歡中我們更應該保持冷靜、理智,讓玩梗成為一代人與生活對話的工具,而非“陷阱”。
責任編輯:牛樂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