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立峰
黑龍江海倫市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和著名的“大豆之鄉”。近幾年,這個市一邊四處“哭窮”申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一邊變相投資近億元興建政府大樓,繼去年成功戴上“貧困帽子”,今年又搬進竣工不久的“豪華衙門”。(2013年12月25日 光明網)
在新華社記者拍攝的海倫市政府辦公大樓圖片中,筆者驚奇地發現13層的主樓光會議室就有25個,再加上兩幢5層副樓,會議室多達40個。在八項規定改進會議文風的政策下,這些辦公室里每天都開什么會呢?現在可能更多是尷尬、糾結、憂慮之會,尷尬的是“貧困帽子”下的“豪華衙門”已如燙手山芋不知何處安放。糾結的是當初一個拍腦袋決定將自己置身于媒體和人民群眾指指點點之中,憂慮的是“八項規定”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持續深入下自己將可能被追責,致官位不保。
海倫市:著名“大豆之鄉”,1958年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發“農業社會主義先進單位”獎狀。1989年12月23日撤縣建市,1995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1997年糧食總產26.7億斤,在全國名列第13位。1997年工業總產值實現10.6億元,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14個經濟實力較強、輻射力最大的市縣之一,“十一五”末,全市農民年人均純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高達19.5%。
我們看到,1989年就已撤縣建市,可想而知其經濟基礎并不薄弱,但地方政府沒有想著如何為自己縣級市的榮譽而持續努力、添彩,名符其實,反而在看到國家對重點貧困縣更多的財政救助和政策傾斜下動起了歪腦筋:穿著綢衫也要搶了窮帽戴!叭17萬農村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300元,70%的農戶靠抬貸、借款維持生計……”,大力夸“窮”下,功夫不負“窮”心人,23年前撤縣建市的海倫終于又成功戴上了“國家重點貧困縣”的帽子,領導為此竊喜,“申貧”干部歡呼,全市上下“津津樂道”,唯人民群眾沒有看到“戴窮帽”的好處----國家的扶貧資金沒有用在提高貧困群眾的生活條件或基本公共服務上,而是用在了提高GDP指標的經濟產業項目。
雖然說海倫市的豪華辦公樓是用市中心的原辦公大樓和土地換得的,但“貧困帽子”下的豪華衙門還是讓人民群眾看著添堵,也讓在樓里辦公的政府工作人員渾身不自在。對于置換豪華辦公樓的原因,原市領導稱當時忙于申貧,建政府大樓審批手續嚴格繁瑣,只好“先上車后買票”。好一個“先上車后買票”,正是在此借口之下,中央級“樓堂館所禁建令”11次下發還是難以阻擋全國一片豪華辦公樓“雨后春筍”般競相崛起。
“先上車后買票”政府行為折射出部分領導干部權力的濫用和對國家政策法律規定的漠視。“穿綢衫搶窮帽”的行為背后,是“有錢蓋大樓,沒錢修水利”的民意指責。我們還看到,海倫為了長期戴穩“窮帽”,有些領導還要規劃“保持一定比例的貧困人口”,此種只想著啃國家財政的昧良心規劃完全違背了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加快貧困地區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存在這種思想的干部又何談什么“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
海倫市“貧困帽子”與“豪華衙門”的對話,談的是另類“啃老”經驗,值得國家相關扶貧部門警惕,筆者建議,存在此種投機取巧思想的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還是及時走走群眾路線,接受一下思想教育,好好去“洗洗澡,治治病”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