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村官代表盼提高待遇留住農村教師
農村學校師資力量缺乏,成為阻礙農村學校教學質量提高的“頑疾”,今天,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梁山縣土囤村黨支部書記胡桂花,全國人大代表、滕州市大宗村黨總支書記宗成樂在接受大眾網記者專訪時,開出了相同的“藥方”:由政府主導,提升農村教師工資待遇,鼓勵他們長期在農村任教。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梁山縣土囤村黨支部書記胡桂花向大眾網記者介紹她關于提升農村教師待遇的建議 。(大眾網特派記者 盛堃 攝)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滕州市大宗村黨總支書記宗成樂(中)接受大眾網記者專訪 。(大眾網特派記者 張帆 攝)
90多個孩子一個人教 倆村官盼提待遇留住農村教師
大眾網北京3月4日訊(特派記者 赫洋)農村學校師資力量缺乏,成為阻礙農村學校教學質量提高的“頑疾”,今天,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梁山縣土囤村黨支部書記胡桂花,全國人大代表、滕州市大宗村黨總支書記宗成樂在接受大眾網記者專訪時,開出了相同的“藥方”:由政府主導,提升農村教師工資待遇,鼓勵他們長期在農村任教。
“一個班上90多個孩子,這教的過來嗎!”一說起家鄉孩子的小學教育問題,胡桂花不由得嘆了口氣。她說,經過多年逐步的發展,梁山縣小學階段基礎教育設施已經相對完善,但師資力量的缺乏卻是制約當地基礎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一道鴻溝”。
宗成樂在談起村里投資900多萬元建的省級規范化小學時很自豪,但他卻與胡桂花有著相同的煩惱:“想請一個有水平的老師,難!要想留住人家,更難!”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他們村小學曾嘗到過高水平教師在教學上帶來的“甜頭”。他說,曾經有幾位大學生教師在村小學任教,他們的教學水平讓學校里其他教師都“甘拜下風”。但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幾位教師就陸續打報告,要求調回城里任教,主要原因就是待遇太低。
在采訪中,兩位村里的“當家人”都對因為師資力量缺乏,而出現的農村中小學“合班”教學的現狀表示擔憂:胡桂花說,在梁山,小學一個班里有八九十個學生的情況非常普遍。宗成樂也提到,因為缺乏教師,他們村小學也是90多個學生一個班,有時候一位老師一天要上五、六節課,壓力非常大。
“合班”帶來的是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的下降,許多家長不得不將孩子送進城里。宗成樂說,目前他們村400多個學齡兒童中,留在本村上學的只有100多個,剩下300多個都去了城里的學校讀書。他給大眾網記者算了一筆賬:“1個孩子去城里讀書,每年的開銷就是1萬多塊錢,300個孩子1年就是300多萬。”
對于目前農村中小學“良師難求”的現狀,兩人都認為,教師待遇偏低是其根本原因。胡桂花說:“我們這里教師一個月的工資才1000多塊錢,換誰誰都不愿意來。”而宗成樂則更加坦率地說:“要是別人聽說你是在農村教書的,找個對象都困難。”
如何提升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水平,他倆開出的“藥方”也不謀而合。宗成樂說,目前大宗村已經拿出專門資金,在國家規定的農村教師工資標準的基礎上,再為村里的教師提升兩級工資。這樣,學校教師每個月的工資就達到三四千元,基本與城市教師待遇持平。
胡桂花把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的問題,作為自己今年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所提交的議案。她在議案中提出,在教師基本工資的基礎上,設立農村教師津貼,大幅提高農村教師收入待遇。同時,制定農村教師工資浮動政策,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增長速度,鼓勵他們在農村長時間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