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禮十八大特別策劃--"回眸山東這五年"之農業篇
2007年至2012年,是山東省農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五年,也是農村改革發展不斷深入的五年。五年來,山東糧食總產“五連增”,達到900億斤;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高,全省的農產品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科技和裝備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生產已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農村改革發展和體制機制創新不斷深入,強農惠農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全省共兌付補貼資金79億元,已于4月底前全部通過“財政涉農補貼資金一本通”發放到農民手中。
關鍵詞:食品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有保障,出口額保持全國第一位
在穩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山東省狠抓農業標準化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不斷深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大農業對外開放和農產品市場開拓力度,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不斷提高。
“我們每月都會對各鄉鎮、生產基地、大型超市和農貿市場的140個蔬菜樣品進行35種農藥品種的測驗。檢測過程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一步步進行式樣制備、提取、凈化、測定,確保檢測結果的真實性,確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東營市廣饒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主任宋延清告訴記者,檢測中心成立于2004年12月,主要承擔全縣初級農產品質量檢測、農業投入品市場準入監督檢測和測土配方施肥土壤養分檢測。2009年通過擴大內需項目建設,投資404萬元新增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等先進檢測儀器28臺,能滿足土壤、肥料、蔬菜農殘等檢驗檢測需要。2010年獲得了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合格證書”和國家級“測土配方施肥標準化實驗室”稱號。
目前,山東省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已達到94個,鄉鎮級速測站達到950個。通過深入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加快推進從原料生產到產品保鮮、儲運、加工等各個環節的標準化進程,加大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建設和品牌培育力度,山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逐步提高,省級蔬菜例行監測合格率達到98.2%。
質量有了保障,銷路不用發愁。2008年起,山東省實施“515”工程:用5年時間,投入財政信貸資金100億元,重點支持500家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帶動全省龍頭企業又好又快發展。到2011年底,山東規模以上龍頭企業達到8120家,銷售收入達到1.2萬億元,均居全國首位。龍頭企業原料采購值5610億元,從業人員240萬人。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1800萬戶,占到全省總農戶的75%,共帶動發展農產品基地6500萬畝。
“我們自2008年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以來,將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要求和模式延伸到所有農產品生產地,以出口企業為依托,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建立農產品質量全程追溯機制,將分散種植的農戶納入到規范管理當中。”威海乳山市農業局副局長劉慶芳告訴記者,通過4年來的嚴格管理,乳山市的農產品質量有了保障。海陽亞沙會期間乳山市質檢部門對所有易查出農藥殘留超標的高風險農產品進行了抽檢,檢出所有指標均低于國家標準。正是這樣的安全保障,使得乳山市的農產品出口額接近20億元。
山東省通過扎實推進農業國際交流合作與魯臺農業合作,積極搭建各類形式的農產品交易平臺,有效擴大了農產品國內外市場份額。2011年,全省農產品出口總額達到153.7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66%,已連續十二年保持全國第一位,占到全國農產品出口額的四分之一。全省的農產品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省比較規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達到505個,其中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達到66個。農產品銷售基本形成了省內、省外和國外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